“洞穴”喻: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投影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梦幻,最初看见的投影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维基中文:“地穴”寓言讲述一个从小就被囚禁于地穴中的囚犯,他相信着他所居住的地穴就是最好的天堂。后来有一个外来者进入地穴,并对这囚犯讲述了外世界的种种美好,最后还带领着囚犯离开了地穴。可是囚犯根本无法适应外世界,太阳光的刺眼,四周无可依靠的旷野,大量不可言喻的可怕生物,还有那些让人疯狂的眼神与话语。最后囚犯选择了逃离外部世界,回到地穴之中。而当外来者再次进入地穴想要帮助囚犯脱离地穴的时候,囚犯做出了他的抵抗,也就是杀死了想要帮助他的外来者,以保证自己可以永远留在属于他的天堂里。
这个故事用隐喻的方法暗喻了那些无知并不愿意接受他人意见,或不愿意面对真相的人。
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此时他便明白: “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柏拉图之后说:“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务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的光源一样,善的理念也正是可知世界中真与美的原因。而真与美本身,或曰真的理念,美的理念,则是存在于那些假人、假兽之中。而常人所见的,实际是“真”与“美”的对象的影子,而不是其本身。没有光,事物就不能被看见;没有善的理念,真与美亦无从谈起。
走出洞穴的人,喻指哲学家;囚徒喻指无知者。柏拉图作这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 “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 的本质不同的直接主题和与人类认知相关的重大哲学命题。
《科学启蒙》课程第一章曾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教育就是当你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所言的“剩下的东西”就是这些囚犯所缺并恐惧的东西。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independent mind, liberal thought),囚徒缺少的是理性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