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理想国》(古希腊语:Πολιτεία)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是柏拉图在大约西元前390年所写成的。它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柏拉图最重要的那篇对话《国家篇》,大体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到约近第五卷的末尾)包括一个理想国的组织;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他所达到的结论之一乃是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国家篇》的卷六和卷七都是在给“哲学家”下定义。这一讨论构成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包括对各种实际存在的体制极其优缺点的讨论。
《理想国》的主要论点是治国只能靠哲学家!如果按照罗素先生的概述以及本课程教师先前有关文理之分的告诫,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似乎与《科学启蒙》无关。但是大家别忘了本课程教师先前的另外一个提示:古希腊的“科学家”是混迹于哲学家的队伍中,所做出的“科研”成果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师将严守理科教员本分,按照英国人对科学(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的简称。见丹皮尔《科学史》)的理解,在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科学大师的指引下,对《理想国》中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严格地说是引领着第一流科学大师进行科学创新的主要内容略作介绍。
《理想国》中与科学有直接关系的概念有三个:理念 Ideas(日:イデア論),理型 Forms(日:イデア論),共相 Problem of universals (日语:普遍論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