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斯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 死于公元前322年。他是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伺医的儿子,自己也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师傅。他师事柏拉图,学习多年之后,自己创立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派。因为当时,先生和学生习惯于在雅典吕克昂(Lyceum)的花园里散步。亚里斯多德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在现代欧洲的学术上的文艺复兴以前,虽然也有一些人在促进我们对自然界的特殊部分的认识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在他死后的数百年间从来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那样系统的考察和全面的把握,所以,他在科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世纪早期知识界的任务之一就是从一些不完善不完备的撮要中尽量吸收他的研究成果;在西方出版亚里斯多德著作全集以后,中古时代后期的著作家们就尽其全力去重新发现他的原意。亚里斯多德的著作是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而除物理学和天文学外,他在他所接触到的各种学术方面,大概也真正有所改进。此外,亚里斯多德除了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古希腊演绎推理形式逻辑体系的完成者外,他还是归纳法的创立人之一,还是主张进行有组织的研究的第一人。不过,他所以享有盛名的原因,仍在于他在科学方面和知识分类方面的劳绩。
在亚里斯多德的著作里,物理学(physics)这个字乃是关于希腊人所称为“phusis”(或者“physis”)的科学;这个字被人译为“自然”,但是并不恰好等于我们所赋给“自然”这个字的意义。
The Physics is a lecture in which he seeks to determine beings that arise on their own with regard to their being.Aristotelian "physics" i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mean today by this word,not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t belongs to antiquity where as the modern physical sciences belong to modernity,rather above all it is different by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Aristotle's "physics" is philosophy,where as modern physics is a positive science that presupposes a philosophy……
This book determines the warp and woof of the whole of Western thinking,Without Aristotle's Physics 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Galileo.
亚里斯多德《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外重天的永远在运动的球体以及为了使这个外重天运动不已而必须有的不动的原动者(the Unmoved Mover)。亚里斯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而柏拉图却似乎认为只有使物体离开一条直线的道路,才需要有一个原因。亚里斯多德在《论天》(On the Heavens)一书中就逐渐从外重天上降下来,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干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它们又按不同的比例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水是湿和冷的组合,火是热和干的组合,等等。除这些地上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亚里斯多德四元素正方形
亚里斯多德的宇宙由月球层分成两区:月上区以太,月下区四元素
关于物理学,亚里斯多德在想象方面的背景与一个近代学者在想象方面的背景是大不相同的。今天一个小孩子一开始就学力学,力学这个名字的本身就提示着机械。对于试图对运动作出科学解说的希腊人来说,除了少数象德谟克里特和阿几米德那样的天才情况而外,纯粹的力学观点几乎从来也不曾得到过暗示。看来只有两套现象才是重要的,即动物的运动与天体的运动。在近代科学家看来,动物的身体是一架非常精致的、具有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的机械;每一项科学的新发见都包含着动物与机械之间的表面鸿沟的缩小。但在希腊人看来,则把显然是无生命的运动同化在动物的运动里面,却似乎更为自然。在许多的希腊人看来,特别是在亚里斯多德看来,这一特点本身就提示了物理学的普遍理论的基础。
亚里斯多德反对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所主张的真空,还拒绝了原子说的一切有关的概念。他说时间是可以计数的运动。运动一直是存在着的,并且将永远存在;因为没有运动就不能有时间,并且除了柏拉图而外,所有人都同意时间不是被创造的。亚里斯多德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形式因”。亚里士多德说,一件事物的“自然”(“性质”)就是它的目的,它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因而这个字具有着一种目的论的涵义。有些事物是自然存在的,有些事物则是由于原因而存在的。动物、植物和单纯的物体(原素)是自然存在的;它们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原则。“按照自然”这句成语,就适用于这些事物极其本质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观点,所以“不自然”就用以表示谴责。)自然存在于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质料之中。
基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两个有关运动的“基本原理”:第一,运动从来不是自发的;没有推动者就没有运动。第二,区分两种运动:朝向物体的自然位置的运动是“自然运动”,朝向任何其他方向的运动是“受迫运动或伴以外力的运动”。亚里斯多德这个哲学家式的“科学家”所提出的完全原创的“力学”理论足足耽误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个世纪。
伽利略发见抛射体是沿着抛物线而运动的,这一发见吓坏了他的亚里士多德派的同事们。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在奠定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每天自转一次、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这一观点时,就不得不既要向圣经作战,也同样要向亚里斯多德作战了。
亚里斯多德认为有十种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实体”的概念也象“本质”的概念一样,一言以蔽之,就是由于把由主词和谓语所构成的语句结构转用到世界结构上面来,而形成的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是罗素先生对作为哲学家的亚里斯多德的痛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