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易中天悖论
    • 1.2 钱学森问题
    • 1.3 科学是什么?
    • 1.4 爱因斯坦定义科学
    • 1.5 科学起源
    • 1.6 欧洲历史简介
    • 1.7 通识教育是什么?
    • 1.8 学习要点
  • 2 哲学、数学、科学同时起源于古希腊
    • 2.1 科学祖师在哪里?
    • 2.2 新月沃土
    • 2.3 地中海
    • 2.4 古希腊神话
    • 2.5 《神谱》与宇宙起源说
    • 2.6 理性之门
      • 2.6.1 盗用神权
      • 2.6.2 剥夺神权
      • 2.6.3 寻求普遍性
    • 2.7 理性之祖Thales
    • 2.8 原创何来?
  • 3 古希腊三杰建立形式逻辑体系
    • 3.1 古希腊哲学简介
    • 3.2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的其他科学家
    • 3.3 苏格拉底简介
    • 3.4 苏格拉底之问
    • 3.5 苏格拉底之法
    • 3.6 苏格拉底之死
    • 3.7 理性是什么?
    • 3.8 柏拉图简介
    • 3.9 柏拉图的“回忆”说
    • 3.10 柏拉图定义“意见”与“知识”
    • 3.11 柏拉图的“洞穴喻”
    • 3.12 柏拉图正多面体四原素说
    • 3.13 柏拉图的《理想国》
    • 3.14 柏拉图的理念、理型与共相
    • 3.15 理念是什么?
    • 3.16 柏拉图定义“哲学”
    • 3.17 柏拉图的“太阳隐喻”
    • 3.18 柏拉图的“线喻”
    • 3.19 理念、理型的词源
    • 3.20 亚里斯多德完成形式逻辑体系
  • 4 形式逻辑体系启蒙教科书
    • 4.1 跟谁学逻辑?
    • 4.2 欧几里德原本
    • 4.3 “自学”是扯淡
    • 4.4 欧几里德原本的内容
    • 4.5 欧几里德的“定义”
    • 4.6 欧几里德的“公设”
    • 4.7 欧几里德的“共识”
    • 4.8 欧几里德的“证明”
    • 4.9 古希腊科学是什么?
  • 5 从自然哲学到自然科学之路
    • 5.1 古希腊科学的创新亮点
    • 5.2 荒谬的亚里斯多德物理学
    • 5.3 阿基米德
    • 5.4 中世纪的阿拉伯科学
      • 5.4.1 西方的科学导师海什木
      • 5.4.2 西方的哲学、医学导师阿维森纳
    • 5.5 中世纪的西方科学
      • 5.5.1 罗吉尔•培根
      • 5.5.2 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格罗塞特
      • 5.5.3 冲力说理论
      • 5.5.4 巴黎大学校长让•布里丹
      • 5.5.5 牛津计算者与默顿匀加速运动定律
      • 5.5.6 尼古拉•奥里斯梅与运动的几何表示
      • 5.5.7 奥卡姆剃刀
    • 5.6 文艺复兴简介
    • 5.7 “通才”或者“文艺复兴人”
      • 5.7.1 达•芬奇
      • 5.7.2 文艺复兴式科学家盖姆
    • 5.8 天主教会的神职科学家
    • 5.9 科学革命简介
    • 5.10 科学革命英雄谱
      • 5.10.1 Andreas Vesalius 维萨留斯
      • 5.10.2 Christopher Clavius 克拉维
      • 5.10.3 Tycho Brahe 第谷•布拉赫
      • 5.10.4 William Gilbert 威廉•吉尔伯特
      • 5.10.5 Thomas Hobbes 托马斯•霍布斯
      • 5.10.6 Baruch Spinoza 斯宾诺莎
      • 5.10.7 Robert Boyle 罗伯特•波义耳
      • 5.10.8 Robert Hooke 罗伯特•胡克
      • 5.10.9 Christiaan Huygens 惠更斯
      • 5.10.10 Simon Stevin 力学先驱
      • 5.10.11 “科学革命”六人行
        • 5.10.11.1 哥白尼
        • 5.10.11.2 培根
        • 5.10.11.3 伽利略
        • 5.10.11.4 开普勒
        • 5.10.11.5 笛卡尔
        • 5.10.11.6 牛顿
  • 6 科学的基石:经验 + 理性
    • 6.1 科学界为何粉培根?
    • 6.2 培根的“四个偶像”
    • 6.3 科学探索的培根方法
    • 6.4 培根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
    • 6.5 归纳法的致命伤
    • 6.6 笛卡尔简介
    • 6.7 笛卡尔科学方法“四戒律”
    • 6.8 笛卡尔几何学
    • 6.9 笛卡尔几何PK欧几里德几何
    • 6.10 笛卡尔PK培根
  • 7 牛顿建立第一个科学体系
    • 7.1 伽利略开创现代科学
    • 7.2 伽利略的《论两种新科学》
    • 7.3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 7.4 牛顿简介
    • 7.5 牛顿的老师
    • 7.6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7.7 牛顿“发现”“定律”了吗?
    • 7.8 牛顿的光学
    • 7.9 牛顿的研究方法
    • 7.10 牛顿的影响无以伦比
  • 8 爱因斯坦、狄拉克开创现代科学体系
    • 8.1 李政道先生的启蒙老师讲牛顿
    • 8.2 动能概念的发明
    • 8.3 古典力学体系
    • 8.4 牛顿以来的基本物理学发现
    • 8.5 爱因斯坦简介
    • 8.6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 8.7 现代科学体系
  • 9 科学的核心是科学方法
    • 9.1 科学方法总结
    • 9.2 量子物理学始创者所用科学方法举例
      • 9.2.1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9.2.2 玻尔的量子理论
      • 9.2.3 德布罗意的量子理论
      • 9.2.4 海森堡的量子理论
      • 9.2.5 狄拉克的量子理论
      • 9.2.6 薛定谔的量子理论
    • 9.3 科学范式与科学革命中的范式转变
    • 9.4 科学是什么?
  • 1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10.1 徐光启遗教: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
    • 10.2 “西学中源”实乃误国之妄言
    • 10.3 日本科学崛起之启示
    • 10.4 解决钱学森问题之法则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Two Axioms of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相对性原理(Galileo)

光速不变原理(Einstein)

这两个“原理”互相对峙。

相对论的突破点:时间是什么?

设有两个平行坐标系K和K’, 新坐标系K’以速度v相对于旧坐标系K运动:

Lorentzian Transformations洛伦兹变换:

其中相对论因子为:

The four vectors and mass–energy equivalence:在爱因斯坦确立了特殊相对性理论的两条基本的假设(Axioms),并且采用其中的第二条假设“光速不变原理”定义了时间的科学概念(即通过用光去测量来定事件的同时性),证明了洛伦兹变换公式以后,1908年,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闵科夫斯基提出了将三维位置坐标空间与时间合并为四维的空间—时间(space-time,通俗翻译为“时空”),叫作闵科夫斯基空间(The Minkowski Space)。这个空间的矢量是四维的,相对论第一假设“相对性原理”被直接用代表物理量的四矢量是洛伦兹变换不变的数学形式理论表示出来。

K和K’两个坐标系的坐标四矢量的定义为:

 

 

 

 

 

 

 

 

 

 

 

 

 

 

洛伦兹变换公式直接确保了坐标四矢量的平方和为变换不变量:

更准确地说,是这个不变性给出了洛伦兹变换公式。

用闵科夫斯基四维空间记号写成:

仿造将时间当成闵科夫斯基位置坐标空间的第四个维度的变量,将能量看做闵科夫斯基动量空间的第四个维度的变量,定义动量四矢量:

其中前三个分量的平方和等于

由四矢量的不变性,K和K’两个坐标系各自的动量四矢量的平方和也是变换不变量:

设质点位于K’坐标系的原点并处于静止状态,即:

定义K’坐标系的处于静止状态的质点的质量:

得到物理学者所采用的质能关系式(mass–energy equivalence)准确地讲,是相对论粒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

定义相对论动量:

丢掉负根,可得大家常见的质能关系式:

狄拉克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发明了相对论量子力学,预言了反物质,也开启了量子场论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大门。可与爱因斯坦比肩。

 

 

 

 

 

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8 August 1902 – 20 October 1984)

 

狄拉克28岁时写成了《量子力学原理》,其在量子理论中的地位可与牛顿的著作在力学中的地位相提并论。

狄拉克建立的量子理论的“电子”的概念与古典力学的“质点”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见过电子,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电子!

Electron,like quark with vanishingly small radius,is a basic scientific concept that we believe!They are fundamental particles.

The true quantum concepts of objects(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universe):electron,positron,quark etc.with half-integer spin as fermions and photon,gluon etc.with integer spin as bosons.

量子力学的首创者海森堡说过:With regard to this question modern physics takes a definite stand against the materialism of Democritus and for Plato and the Pythagoreans.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are certainly not eternal and indestructible units of matter, they can actually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in Plato's Timaeus are finally not substance but mathematical forms.

                                                                                                         ——Werner Heisenberg

第三个被实验证实的科学理论就是狄拉克预言的反物质,这是量子理论的第一个辉煌成就(triumph)。

玻尔说:“在所有的物理学家中,狄拉克拥有最纯洁的灵魂。”

Dirac wrote in 1928:The classical tradition has been to consider the world to be association of observable objects(particles,fluids,fields,etc.) moving about according to definite laws of force, so that one could form a mental picture in space and time of the whole scheme.This led to a physics whose aim was to make assumptions about the mechanism and forces connecting these observable objects,to account for their behavior in the simplest possible way.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recent times,however,that nature works on a different plan.Her fundamental laws do not govern the world as it appears in our mental picture in any very direct way,but instead they control a substratum of which we cannot form a mental picture without introducing irrelevancies.The main object of physical science is not the provision of pictures,but is the formulation of laws governing phenomen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laws to the discovery of new phenomena.

物理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提供“物理图像”,而是发现形成现象背后的原理(law)以及由这些原理去发现新的现象。“物理图像”是次要的。在原子现象中,古典物理意义上 “物理图像”没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