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走出“洞穴”:启蒙与现代性
    • 1.1 西方文明的源头
    • 1.2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 1.3 现代社会的来临
  • 2 魅惑世界的消逝:韦伯论现代的理性化
    • 2.1 世界的祛魅
    • 2.2 理性化与“诸神之争”
    • 2.3 现代性的铁笼
  • 3 作为上帝的货币:西美尔论现代人的焦虑
    • 3.1 金钱:现代人的上帝?
    • 3.2 时尚:转瞬即逝或生生不息?
    • 3.3 现代人的焦虑:自由与迷失
  • 4 创造性的毁灭:资本主义与人的异化
    • 4.1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 4.2 人的异化与商品拜物教
    • 4.3 反资本主义的另类现代性方案
  • 5 温柔的暴政:马尔库塞论单向度的人
    • 5.1 法兰克福学派
    • 5.2 技术理性与单向度的人
    • 5.3 大拒绝:革命的乌托邦
  • 6 叛逆与迷茫:新左派与文化反叛运动
    • 6.1 激进主义的年代
    • 6.2 《休伦港宣言》的左翼理想
    • 6.3 1960年代的遗产
  • 7 上帝之死与虚无主义:克尔凯戈尔与尼采
    • 7.1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 7.2 克尔凯戈尔:信仰与真理的断裂
    • 7.3 尼采与上帝之死
  • 8 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海德格尔与本真的存在
    • 8.1 现代性的歧途:存在的被遗忘
    • 8.2 哲学的思:对存在的追问
    • 8.3 作为拯救的思与诗:重返与开端
  • 9 自由与虚无:萨特的存在主义
    • 9.1 萨特的思想生涯
    • 9.2 “存在就是虚无”
    • 9.3 后期的转向与影响
  • 10 “自由”:自由与自由主义
    • 10.1 自由的多种概念
    • 10.2 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 10.3 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 11 致命的自负:哈耶克与自由放任主义
    • 11.1 警惕国家:自由放任主义
    • 11.2 思想渊源:苏格兰启蒙运动
    • 11.3 哈耶克:理性的自负是通向奴役之路
  • 12 无知之幕与正义原则: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理论
    • 12.1 作为公平的正义
    • 12.2 政治自由主义
    • 12.3 作为道德原则的国家中立性
  • 13 孤独的人是不自由的:社群主义思潮
    • 13.1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 13.2 自由主义的反驳
    • 13.3 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
  • 14 重启古今之争: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反思
    • 14.1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 14.2 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 14.3 重返古典理性主义
  • 15 重返公共生活:阿伦特的政治理论
    • 15.1 人类的境况
    • 15.2 不朽:政治与自由
    • 15.3 大众社会与极权主义
  • 16 反对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思潮
    • 16.1 文艺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
    • 16.2 后现代性与宏大叙事批判
    • 16.3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与政治
  • 17 未完成的现代:哈贝马斯与交往行动理论
    • 17.1 现代主体性的危机
    • 17.2 主体间的交往理性
    • 17.3 宪政爱国主义
  • 18 没有终结的历史: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 18.1 历史终结了吗?
    • 18.2 全球化与文化遭遇
    • 18.3 新世界主义的未来
  • 19 阅读
    • 19.1 阅读
现代社会的来临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现代性的焦虑


自主立法的现代人依照自身的理性,组织和重新安排世界的秩序,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性所带来的成果时,我们自身也日益受其束缚。因为现代化的这种理性实际上实现的只是外在目的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精心设计的规训网络最终将整个社会构筑成剥夺价值和自由的牢笼。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现代性的焦虑与解构

 

文学中的现代性——卡夫卡《变形记》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由此,《变形记》成为现代性问题在文学上的一个典型呈现。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