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伦理

何怀宏

目录

  • 1 导论:文学与伦理的关系和意义
    • 1.1 课程主旨与安排
    • 1.2 参考书目
    • 1.3 文学与伦理的关系
    • 1.4 文学与伦理的意义
    • 1.5 绚烂的中国古代文学
    • 1.6 近现代的融合与创新
    • 1.7 西方文学的源头
    • 1.8 西方各国文学
  • 2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 2.1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
    • 2.2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 2.3 陀氏的生平与作品
    • 2.4 陀氏作品的特点
  • 3 《罪与罚》与个人行为道德
    • 3.1 犯罪的原因与过程
    • 3.2 罪:赞成的“理由”
  • 4 《罪与罚》与反对的力量
    • 4.1 罚:反对的力量
    • 4.2 刑罚与心罚
    • 4.3 不同的对待道德“界限”的态度
  • 5 集体行为的伦理及博爱怜悯
    • 5.1 集体行为
    • 5.2 目的与手段
    • 5.3 他人的血
    • 5.4 怜悯的基调
    • 5.5 关于孩子
    • 5.6 怜悯还是“博爱”
    • 5.7 爱能够实现吗?
  • 6 终极关系:人生的根本意义
    • 6.1 成为问题的上帝
    • 6.2 假如没有上帝
    • 6.3 神人还是“人神”
    • 6.4 人的有限性
    • 6.5 多数与少数
    • 6.6 自由与人性
  • 7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
    • 7.1 托尔斯泰的早期生活
    • 7.2 托尔斯泰的创作经历
    • 7.3 艺术与思想的矛盾
    • 7.4 托尔斯泰转变的原因
    • 7.5 什么是勇敢?
    • 7.6 老百姓在想什么?
  • 8 战争、历史与生命
    • 8.1 战争伦理
    • 8.2 历史哲学的阐述
    • 8.3 三位主人公
    • 8.4 生命的沉思
  • 9 爱情、婚姻与家庭
    • 9.1 爱情
    • 9.2 婚姻
    • 9.3 家庭
  • 10 死亡与复活
    • 10.1 《伊万·伊里奇之死》
    • 10.2 面对死亡的“利己主义”
    • 10.3 如何看待犯罪
    • 10.4 谁之罪,怎么办
  • 11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 11.1 “陀”与“托”的比较
    • 11.2 人的问题
  • 12 阅读
    • 12.1 阅读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2.1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mp4

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叙事长诗《青铜骑士》等。



莱蒙托夫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罕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被别林斯基誉为“伟大的民族诗人”



果戈里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英译: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笔名果戈里(俄文:Гоголь,英译Gogol)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或译:《死灵魂》)和《钦差大臣》。

果戈理成长于乌克兰波尔塔瓦,当时为沙皇俄国的辖地,故读者一般将其称为俄罗斯作家。

果戈理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是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者。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 他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中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 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都受到果戈理创作的重要影响,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是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不仅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行动,及其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契科夫

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语: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