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伦理

何怀宏

目录

  • 1 导论:文学与伦理的关系和意义
    • 1.1 课程主旨与安排
    • 1.2 参考书目
    • 1.3 文学与伦理的关系
    • 1.4 文学与伦理的意义
    • 1.5 绚烂的中国古代文学
    • 1.6 近现代的融合与创新
    • 1.7 西方文学的源头
    • 1.8 西方各国文学
  • 2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 2.1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
    • 2.2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 2.3 陀氏的生平与作品
    • 2.4 陀氏作品的特点
  • 3 《罪与罚》与个人行为道德
    • 3.1 犯罪的原因与过程
    • 3.2 罪:赞成的“理由”
  • 4 《罪与罚》与反对的力量
    • 4.1 罚:反对的力量
    • 4.2 刑罚与心罚
    • 4.3 不同的对待道德“界限”的态度
  • 5 集体行为的伦理及博爱怜悯
    • 5.1 集体行为
    • 5.2 目的与手段
    • 5.3 他人的血
    • 5.4 怜悯的基调
    • 5.5 关于孩子
    • 5.6 怜悯还是“博爱”
    • 5.7 爱能够实现吗?
  • 6 终极关系:人生的根本意义
    • 6.1 成为问题的上帝
    • 6.2 假如没有上帝
    • 6.3 神人还是“人神”
    • 6.4 人的有限性
    • 6.5 多数与少数
    • 6.6 自由与人性
  • 7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
    • 7.1 托尔斯泰的早期生活
    • 7.2 托尔斯泰的创作经历
    • 7.3 艺术与思想的矛盾
    • 7.4 托尔斯泰转变的原因
    • 7.5 什么是勇敢?
    • 7.6 老百姓在想什么?
  • 8 战争、历史与生命
    • 8.1 战争伦理
    • 8.2 历史哲学的阐述
    • 8.3 三位主人公
    • 8.4 生命的沉思
  • 9 爱情、婚姻与家庭
    • 9.1 爱情
    • 9.2 婚姻
    • 9.3 家庭
  • 10 死亡与复活
    • 10.1 《伊万·伊里奇之死》
    • 10.2 面对死亡的“利己主义”
    • 10.3 如何看待犯罪
    • 10.4 谁之罪,怎么办
  • 11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 11.1 “陀”与“托”的比较
    • 11.2 人的问题
  • 12 阅读
    • 12.1 阅读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2.2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mp4

苏联时期体制内文学

高尔基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此后不久回到苏联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



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苏联体制排斥的文学

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1890.1.29 - 1960.5.3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因为小说中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保留态度而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苏联解体后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2015年10月8日,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二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