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伦理

何怀宏

目录

  • 1 导论:文学与伦理的关系和意义
    • 1.1 课程主旨与安排
    • 1.2 参考书目
    • 1.3 文学与伦理的关系
    • 1.4 文学与伦理的意义
    • 1.5 绚烂的中国古代文学
    • 1.6 近现代的融合与创新
    • 1.7 西方文学的源头
    • 1.8 西方各国文学
  • 2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 2.1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
    • 2.2 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
    • 2.3 陀氏的生平与作品
    • 2.4 陀氏作品的特点
  • 3 《罪与罚》与个人行为道德
    • 3.1 犯罪的原因与过程
    • 3.2 罪:赞成的“理由”
  • 4 《罪与罚》与反对的力量
    • 4.1 罚:反对的力量
    • 4.2 刑罚与心罚
    • 4.3 不同的对待道德“界限”的态度
  • 5 集体行为的伦理及博爱怜悯
    • 5.1 集体行为
    • 5.2 目的与手段
    • 5.3 他人的血
    • 5.4 怜悯的基调
    • 5.5 关于孩子
    • 5.6 怜悯还是“博爱”
    • 5.7 爱能够实现吗?
  • 6 终极关系:人生的根本意义
    • 6.1 成为问题的上帝
    • 6.2 假如没有上帝
    • 6.3 神人还是“人神”
    • 6.4 人的有限性
    • 6.5 多数与少数
    • 6.6 自由与人性
  • 7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
    • 7.1 托尔斯泰的早期生活
    • 7.2 托尔斯泰的创作经历
    • 7.3 艺术与思想的矛盾
    • 7.4 托尔斯泰转变的原因
    • 7.5 什么是勇敢?
    • 7.6 老百姓在想什么?
  • 8 战争、历史与生命
    • 8.1 战争伦理
    • 8.2 历史哲学的阐述
    • 8.3 三位主人公
    • 8.4 生命的沉思
  • 9 爱情、婚姻与家庭
    • 9.1 爱情
    • 9.2 婚姻
    • 9.3 家庭
  • 10 死亡与复活
    • 10.1 《伊万·伊里奇之死》
    • 10.2 面对死亡的“利己主义”
    • 10.3 如何看待犯罪
    • 10.4 谁之罪,怎么办
  • 11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 11.1 “陀”与“托”的比较
    • 11.2 人的问题
  • 12 阅读
    • 12.1 阅读
陀氏作品的特点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2.4 陀氏作品的特点.mp4

作品主题

19世纪中期的俄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沙皇专制残暴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沉重负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要描绘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怜、矛盾、困苦和走投无路,揭示生活在这种病态社会里人性的堕落与毁灭以及人的精神的分裂,展示了专制统治与资木主义制度笼罩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污浊。他的小说创作主题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描写被欺凌与被梅辱者,竭力展示隐藏在贫民窟阴暗角落里“人物”的不幸与悲苦;二是描写自我分裂的人,揭示多重人格;三是表现人性的复归。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激烈程度和他思想的困惑程度成正比。在对小说时序的处理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采取一种非时序的叙述方式。由于他偏爱选择矛盾冲突最为激烈、可怕、极端的事件作为小说的题材,热衷于表现人在危机时刻的心理,所以作品的整体节奏极不稳定。

人物形象

在对小人物的描述上陀氏突破了普希金以来俄国文学描述“小人物”的传统,不仅描述他们赤贫的处境,还“揭露‘小人物’的灵魂,不仅同情他,并且和他打成一片”

强者是与弱者对立的一个故事元素,主要指那些拥有金钱和权力而又无视任何道德原则的人。他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为所欲为。

拯救者和被拯救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另一对故事元素。如果说强者和弱者的对立构成小说叙事的第一条线索,突出作者的人道情怀的话,那么由拯救者和被拯救者构成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则集中反映出作者富有宗教哲学意味的思想,对社会出路的思考更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后两个叙事元素在陀氏小说创作中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拯救者”这一故事元素在陀氏小说中是完美的基督形象,是至善的化身。在创作初期,“拯救者”形象是以一种“美好行为”的方式,即“自我牺牲”式的爱情出现的。西伯利亚流放归来,陀氏的创作重心转移到宗教探索上来,“拯救者”开始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性格逐渐丰满鲜明,而且也不再囿于爱情的范围,而是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内容。在小说中,这个元素是作者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作者主要通过它来反映自己宗教救世的理想。因此这类人物形象扁平,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往往给人一种苍白无力的感觉。

“被拯救者”是陀氏小说中最主要的故事元素,相对于拯救者来说,这类人物形象比较丰满。被拯救者形象最初在陀氏小说中是以“幻想家”的形象出现的(如《白夜》和《一个荒唐人的梦》中的“我”),后来又以“地下室人”自私无耻的面目出现,成熟期成为“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和伊凡·卡拉马佐夫)。这一形象继承了19世纪俄国文学“多余人”的传统,具有“多余人”的特点:游离于社会之外,对社会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具有“思想者”的特征。

所以他的小说结尾都是以拯救者思想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战胜作为道德家的自己,他深深体会到在当时人依靠宗教仍无路可走的社会现实,他这种思想的矛盾性使小说的主体部分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结尾在闭合的形式下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

结构

陀氏小说建构的基础是二元对立,主要有四个故事元素构成:强者、弱者、拯救者和被拯救者,其中贯穿一个“拯救”的主题。其次,陀氏小说的结构表里不一。

他的小说元素建构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强弱的对立—被拯救者心中善恶的冲突,拯救者和被拯救者思想的冲突—被拯救者的饭依。这一链条的第一个矛盾是故事建构的基础,后两对矛盾构成故事的主体部分,它们三个具有依次减弱的趋势,最终以阪依的形式而告终,所以小说在形式具有闭合性的特点,呈现出线形结构的特征。但由于各种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不分高下,小说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陀氏之所以在建构小说时采用这样的结构模式和他的宗教思想和困惑密不可分。

视角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要采取两种视角:内视角和全知视角。首先,由于他的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而且各种意识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因此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三人称不定内视角是他小说主体部分常采用的一种视角。这种视角反映了陀氏的宗教困惑和探索。其次,陀氏小说的全知视角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小说主体部分内视角的特点服务,二是为陀氏的宗教思想服务,由此也形成了小说形式封闭性的特点。此外,陀氏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元小说”的叙事方式,其中传达的也是他宗教思想中的困惑,不管是对叙事者、主人公还是读者都没有定论。由此可以总结出陀氏小说的视角模式: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内视角叙事,开头和结尾常采取全知视角。

时间模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建构小说时间模式时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把事件置于时间的流程之中,热衷于对其过程的娓娓描绘,而是对时间进行了切割,采取一种非时序的叙述,注重时间的共时意义。其次还表现在小说中心理时间的大量介入。他总是喜欢把人物置于矛盾的两极,置于紧张的气氛当中,从而描绘出人类内心的全部隐秘,心理时间相对于故事时间要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