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

吴国盛

目录

  • 1 现代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及其由来
    • 1.1 现代中国人对科学的普遍误解
    • 1.2 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 1.3 来自西学东渐特殊历史情境的影响
    • 1.4 西方“科学”一词的历史由来和演变
  • 2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 2.1 人文的优先性
    • 2.2 人作为缺失者与有死者
    • 2.3 传统中国的人文
    • 2.4 仁爱精神:中华文化作为血缘文化
    • 2.5 自由精神:西方文化作为契约文化
  • 3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 3.1 希腊人的自由观念:理性即自由
    • 3.2 追求确定性
    • 3.3 纯粹科学的非实用、非功利性
    • 3.4 希腊科学的内在演绎特征
  • 4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 4.1 何谓数学
    • 4.2 希腊算术与中国算术的根本区别
    • 4.3 第一次数学危机
    • 4.4 《原本》与几何学精神
    • 4.5 几何学在中国的传播
  • 5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 5.1 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天人相通
    • 5.2 中国天文学的目标:敬授人时
    • 5.3 希腊天文学的起源:拯救现象
    • 5.4 希腊的天文学是典型的科学
    • 5.5 托勒密天文学作为科学理论的典范
  • 6 自然科学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 6.1 自然的双重含义
    • 6.2 自然作为本质:希腊自然概念的原初意义
    • 6.3 自然作为自然物之本质
    • 6.4 自然由内在性到外在性
    • 6.5 物理学对于西方文化的重大意义
  • 7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 7.1 近代科学与希腊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 7.2 基督教与希腊科学的关系
    • 7.3 大学为什么只有在基督教世界才出现
    • 7.4 大学应欧洲中世纪社会需求而生
    • 7.5 大学的构成与授课方法
  • 8 唯名论运动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 8.1 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化的基督教神学
    • 8.2 唯名论运动
    • 8.3 中世纪晚期自然哲学
    • 8.4 人文主义运动的起源
  • 9 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 9.1 自由观念的变迁
    • 9.2 人的观念的变迁
    • 9.3 自然概念的变迁
  • 10 实验科学的起源
    • 10.1 欧洲技术创新
    • 10.2 炼金术实践传统
    • 10.3 实验科学的特点
    • 10.4 实验科学的观念
  • 11 自然的数学化
    • 11.1 数学化即科学化
    • 11.2 毕达哥拉斯主义-柏拉图主义传统
    • 11.3 亚里士多德传统
    • 11.4 阿基米德传统
    • 11.5 笛卡尔的数学化方案
    • 11.6 现代数学的普遍化特征
  • 12 世界图景的空间化
    • 12.1 希腊人的空间概念
    • 12.2 近代空间概念的普遍化
    • 12.3 绝对空间作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 12.4 康德的空间作为先验感性形式
  • 13 世界图景的时间化与机械化
    • 13.1 现代与古典时间的差别
    • 13.2 机械钟表的出现
    • 13.3 循环时间观与线性时间观
    • 13.4 时间箭头的发现
    • 13.5 自然机械化的外部特征
    • 13.6 自然机械化的本质:外在化
  • 14 什么是博物学
    • 14.1 为什么要提博物学
    • 14.2 什么是博物学
    • 14.3 亚里士多德是自然志和自然哲学的共同代表
    • 14.4 自然志在知识论中的地位
  • 15 近代西方博物学
    • 15.1 古代的自然志家
    • 15.2 文艺复兴的博物学复兴
    • 15.3 16世纪的博物学家
    • 15.4 17世纪约翰·雷
    • 15.5 18世纪的林奈和布丰
    • 15.6 18世纪的博物学
  • 16 博物学的兴盛与衰落
    • 16.1 19世纪博物学的专业化与式微
    • 16.2 19世纪的进化论
    • 16.3 现代博物学与环境主义
    • 16.4 博物学在现代的意义
  • 17 李约瑟难题
    • 17.1 谁是李约瑟
    • 17.2 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
    • 17.3 四大发明的说法是谁提出来的
    • 17.4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缺陷何在
  • 18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 18.1 算术还是数学
    • 18.2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博物学
    • 18.3 中国古代地学与博物学
    • 18.4 农学医学也是博物学
    • 18.5 明末四大科学名著都是博物学著作
  • 19 阅读
    • 19.1 阅读
希腊人的自由观念:理性即自由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3.1 希腊人的自由观念:知识即自由.mp4

希腊是一个城邦民主制的奴隶社会,自由民享受充分的政治权利,是城邦的主人。希腊人多次自豪地说:“我们的国家没有统治者,每一个城邦公民都是统治者”。希腊人也多次为自己是自由的人民而自豪。对希腊人而言,奴隶是一种不幸的存在者,因为他们没有自由,因此尽管长得跟人一样,也会讲话,但他们不算真正的人,因为在希腊人看来,人的基本规定就是自由。所以,在希腊人这里,人的反义词是奴隶。正像中国人骂某些无情无义之人为禽兽,希腊人乃至现代西方人骂某些不懂自由的人为奴隶,都是相当严厉的指责。

然而,要真正理解、领悟自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由简单理解成不守规矩、不受约束、任意胡来,这当然是对自由的大误解。实际上,在西方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由”也有不完全一样的内涵。西方的普通人也容易把自由简单理解成“为所欲为”,这跟中国普通人在理解“仁爱”时容易发生偏差(比如溺爱、愚忠)是一样的。高扬自由之大旗的希腊人,是如何理解“自由”的呢?

希腊人着眼于“知识”来理解“自由”。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这特别的令人意外、令人不解。近代的斯宾诺莎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说的基本上是希腊人的意思,即把“自由”落实到“知识”上。但是,我们通常是这样理解斯宾诺莎的:我们认识了必然,从而就获得了征服必然的力量,因此我们就自由了。比如波普尔也有这样的说法:“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也基本上是这个意思。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解,我们常常把斯宾诺莎的说法改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由被看成是一种征服的、“为所欲为”的能力,是一种“解放”。

这个理解并不是希腊人的,而是现代人的。现代人信奉“知识就是力量”,或者“知识服务于力量”,因此并不把“知识”本身看成是最高的目标,而只是达成“力量”、“解放”的手段。希腊人不一样。希腊人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最高的目标,获得知识就是获得自由。

如何理解获得知识即获得自由呢?这里涉及到希腊人对“知识”的看法。在现代汉语里,“知识”一词已经很平庸了,对什么东西知道点什么的人都可以说(关于什么东西)是有知识的。但是,希腊人的“知识”(Episteme)包含了更多的独特的意思。总的来讲,希腊人所谓知识,是确定性知识、内在性知识,不是经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