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漫步在上海外滩,你很容易就会被一幢英国哥特式大钟楼吸引,这就是上海海关大楼。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每当整点,它那铿锵、悠扬的钟声就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她曾见证的近代中国海关的屈辱历史。
1840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这一规定,意味着近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逐步丧失。同时,中英《南京条约》还划出了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宁波5个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突破口,但此时的海关行政仍由中国管理。
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既得利益,1853年9月在上海爆发的小刀会起义,给他们制造了绝佳机会。占领上海全城后,起义群众将迁设到租界外滩的江海关捣毁。英美两国的驻沪领事便擅自公布船舶结关暂行条例,英美领事公然成了江海关事务的“代行人”,这就是所谓的“领事代征制”。这时,外商船舶自由出入上海港,江海关受到外国势力的阻挠,根本无法恢复征税工作。此时的清政府依赖关税供给军队镇压太平天国,关税收不着,清政府非常着急,紧急任命吴健彰为苏松太兵备道兼江海关监督,与英美领事交涉。
英国领事阿礼国在清政府和吴健彰万分着急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改组海关的方案,声称“摆脱整个重重困难的唯一出路,是寻求一种以诚实与精干的外国成分与中国官员相结合的办法”,提议中外合组江海关机构。英美法三国领事串通一气,胁迫中国官员接受协议。1954年6月29日,吴健彰和英美法三国的驻沪领事进行会晤,达成共议,即三国领事各提名一人,由中国任命为税务监督,与中国共同管理江海关的征税事宜。
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款》对这一办法作了修改:“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1859年,江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委任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从此,中国海关便成了一个隶属于中国政府却由洋人领导的机构。1861年6月,继李泰国之后,英籍广州税务司赫德接受清政府的任命,署理总税务司。两年后,赫德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对中国海关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管理。
就这样,中国海关作为国之大门,一直在西方列强的意志下敞开着。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海关中的总税务司、税务司等高级别官员绝大部分是由英法美等外籍人员担任,当时中国的海关人事管理权和行政管理权均由外国人把持。在赫德之后,英国人安格联、易纨士、梅乐先后担任了海关总税务司。1943年,美国人李度开始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结束了英籍人长期占据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的历史,但国家海关低自主性的本质依然没有得以改变。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成立了军管会,终止了旧总税务司署对各地海关的管辖。1949年,李度率领总税务司署少数人离华返美,中国的外籍税务司制度最终结束。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就此揭开了建设新中国海关的序幕。同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就批准设立海关总署,归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统一管理全国海关机构。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中国海关”。新中国海关的诞生标志着由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长达90年的屈辱历史的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