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铁厂
案例文本:
2015年11月,有网友发现陕西略阳县一桥上数根钢轨上铸有凸起的“M.C。-1906-A.T。”“COCKERLL-1908- A.T”“KTPE-RSW1909”等字样,原来,这些仍在使用的钢轨竟产自晚清的汉阳铁厂。而这所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洋务运动的艰难坎坷和兴衰起落。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将筹办中的炼铁厂由广州移建到汉阳,意图建立一所“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的钢铁企业。张之洞创办铁厂的出发点,一为“开辟利源”,二为“杜绝外耗”,三为避免“仰给于人”,四为“对洋物悉行仿造”。湖北铁政局经过一年多的查勘矿藏和厂址选择,于1891年动工兴建,1894年生火投产。当年的6月30日,第一批钢铁出炉。汉阳铁厂采用欧洲先进设备,其生产能力可达到日产生铁100余吨,钢60吨,在当时属于先进水平。
炼铁厂兴建起来后,张之洞开办了大冶铁矿及运矿铁路、马鞍山煤矿和炼焦厂,为铁厂提供原材料,从而形成了一个集采矿、炼焦、炼铁、炼钢、造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公司。他“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的钢铁企业蓝图,逐渐变成了现实。美国驻汉口领事查尔德在参观过该厂后说,“这个企业是迄今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因为这个工厂是完善无疵的,而且规模宏大,所以走马看花地参观一下,也要几个钟头!”
然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本来清廷许诺拨款支持铁厂建设,但为了所谓的“刻不容缓”的颐和园工程,先前约定的每年拨款仅履行过第一次,就再无下文。
由于马鞍山煤矿开采量不足使用,铁厂只能从国外和开平煤矿购买,而“开平一号块焦,每吨正价连杂费、麻袋、装工、水脚,需银十六七两,道远价昂,且不能随时运济(化铁炉多停则耗损机器)”,从国外采购运费更高。产品生铁的市价也仅每吨20两,高昂的材料采购成本令汉阳铁厂不堪重负。最后直到盛宣怀开采萍乡煤矿才得以缓解。
大冶铁矿虽然品质优良,但含磷过多。张之洞没有重视诸多技术人员的提醒,坚持购买马丁炉、贝氏炉各两座。贝氏炉不能去除铁矿中的磷,所产钢材塑性和韧性较差, “沪宁铁路公司化炼轨样后,不肯收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张之洞原本坚持“路舰炮械,非铁不成,正须官方补充,招商非计”,不肯引入民间资本。但因汉阳铁厂效益较差,不得不交由盛宣怀接管,合并转变为官督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但反复改造花费了巨额资金,企业负债高达资产的2.5倍。1913年与日本签订的借款合同更是限制了其生铁与矿石供应的价格,使之不能随国际市场价格变动进行调整,错过了一战时铁价猛涨这唯一的翻身机会。最终汉阳铁厂被日商八幡制铁所控制,成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注脚。
今天,民族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中国大陆粗钢产量8.084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9.6%,而且已经可以生产出建造航母、核潜艇的特种用钢,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中国因无工业而无国防,因无国防而任人宰割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