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同光中兴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谥文忠,晚清名臣。李鸿章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也是洋务运动重要地方领袖;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为清政府立下大功,也曾对外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冲击很大,清末的八旗、绿营都已腐朽难堪一战,清廷不得不倚仗地方大臣乡绅组织团练镇压起义军。使得汉族地方大员迅速崛起。湘军领袖曾国藩早逝后,曾深受其教导之恩的李鸿章迅速崛起,一路高升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其所创建的淮军分驻中国各地,淮系洋务派人才辈出。
李鸿章虽是文官,但在治军上有着突出的才能。李鸿章从1863年初即开始聘用西方军官操练淮军,改用西洋阵法,换装西式先进武器,同时巧妙收编了常胜军解散后的部分精锐和大部分装备。使得淮军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清军中的精锐。1870年,李鸿章将天津新军扩编为31营6小队并掌握实际指挥权。1885年,李鸿章仿照西方军事学院建立中国最早的现代陆军学校——天津武备学堂。李鸿章极力争取清政府支持,开设实用课程,“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诸学,炮台、营垒新法,皆有实用,并时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势,仍兼习经史,以充根底”。李鸿章治军注重引进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军事发展方向,为北洋新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治军之外,李鸿章还非常重视工商业的发展。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主要生产军工器械,设备先进,产品齐全,创造了国内无数个“第一”,即使与世界最先进的军工工厂相比也只不过10年左右差距。江南制造总局下属的翻译馆翻译了诸多西方著作,推广先进科技,培养出一批工程专家。然而在生产成本过高、外资持续入侵、国家财政萎靡的重压下,李鸿章认识到“欲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乃益可固”。1873年,李鸿章委派幕僚盛宣怀与洋行买办唐廷枢等人成立轮船招商局,采用官方设立商局以招徕商股的官督商办体制,引入民族资本,打破外资垄断。轮船招商局经过发展,成长为融水上航运与水上保险于一体的现代运输企业。李鸿章还重视能源、通信等关键行业的控制和发展。1876年李鸿章委派唐廷枢筹办开平煤矿,资金全部来自招商集股,是近代民族企业集资的一次成功尝试。李鸿章认识到“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架设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之间的电线,委派盛宣怀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后来电报总局还开设商用电报,招商集资,发展迅速。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不畏惧顽固派的压力。许多西方事物引入中国时,顽固派往往视为“奇技淫巧”、“不祥之物”而予以抵制。李鸿章重视实干,只要利于国家发展,就积极推进,有时不惜使用一些政治手段。顽固派一度为修筑铁路扣上资敌、扰民、使民失业和坏祖宗之法四条罪名,坚决阻挠。李鸿章逐条反驳,抬出慈禧太后予以力争,但顽固派势大,修建铁路的事情一时间陷于争执,被搁置一旁。1880年,李鸿章已经不再顾忌顽固派的愚昧争执和朝廷的反复不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为中国自行修筑铁路首开先河。1887年,李鸿章将开平铁路公司改为中国铁路公司,延伸修筑关东铁路和关外铁路。
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覆灭,清廷开始加强重视海军建设,李鸿章与左宗棠提议组建北洋海军并精练和设立总揽海军事权的海军衙门。李鸿章调全国有用军舰为北洋所用,在海军提督和管理职务任用淮军旧部而在技术指挥战斗岗位上大量起用福建船政学堂的青年人才。李鸿章还为北洋水师从英德购买大量先进军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海军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国,涌现出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阎敬铭、荣禄、文祥、僧格林沁、官文等一批名臣,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洋务运动取得效果,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一派中兴景象,史称“同光中兴”。然而甲午战争的爆发使所谓中兴戛然而止,证明了这只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