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一时间很多人都对他寄予厚望,以为中国最高权力和平交接后,政治局面将会出现转机。举朝士子都盼望着朝廷能够不拘一格起用人才。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聚集在“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天子。上书提出四点方案: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并未送达皇帝案前,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国政治气氛转变后,一些士子谋求创建政治社团。8月,康有为在陈炽的帮助下,邀请袁世凯、张孝谦、杨锐等人参与商谈筹组京师强学会,并得到了帝师翁同龢的暗中支持。12月,在张之洞的帮助下,康有为开始筹建上海强学会。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康梁呼吁“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维新人士先后创办自己的言论机关《万国公报》《时务报》《国闻报》等,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1898年5月28日,平衡清廷各派系量的关键人物恭亲王奕訢去世。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13日,光绪帝擢拔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人。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变法很快起动,光绪皇帝强调“商务为富强要图”,命令于各省会筹办商务局。光绪皇帝还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并筹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7月,光绪帝开始整体性的兵制改革,另外公布了总理衙门议定的专利奖励章程。8月,清廷决定成立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预备将重大基础建设一律收归国家主办。光绪帝还发上谕鼓励上书言事。9月,光绪皇帝将干扰言路的礼部六堂官革职,超擢张之洞幕僚杨锐、刘光第,荣禄幕僚林旭,湖南新政参与者谭嗣同为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事宜。
变法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1898年5月15日,在慈禧太后授意下,光绪帝发上谕罢免翁同龢,令宗室重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使慈禧太后可干涉皇帝人事权。27日,又撤销督办军务处,令袁世凯新建陆军由直隶总督荣禄节制。顽固派掌握了兵权。
面对顽固派的紧逼,7月30日,光绪皇帝召见杨锐商讨对策,并向其颁布密诏,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杨锐认为应当缓行改革,并称“康不得去,祸不得息”。9月11日,光绪帝召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来京陛见。16日,光绪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17日,光绪帝再召见袁世凯,命与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光绪命康有为即离京赴上海督办官报局,传通过杨锐带给康有为密诏。
18日,谭嗣同密访袁世凯,请求袁派兵协助诛杀荣禄、并包围颐和园,称“自古非流血不能变法,必须将一群老朽全行杀去,始可办事”。不料19日,慈禧太后提前返回大内,决定恢复训政。光绪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20日,康有为逃离北京。21日,慈禧以皇帝名义发谕旨抓捕康有为、康广仁,康广仁被捕后经审讯交代了围颐和园的计划。慈禧太后大怒,24日,下令搜捕维新军机四章京,帝党重臣张荫桓下狱,维新派高官徐致靖主动投案。同日,杨深秀不顾个人安危,欲往南苑说服董福祥军勤王反正,未成行即被捕。慈禧太后主持严惩康有为案有关人员,调整政府和地方要员,加强社会控制。
1898年9月28日,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