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维新运动
案例文本:
晚清名臣张之洞,被誉为“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凭借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和实践,在清末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
张之洞,字孝达,直隶南皮人。张之洞天资聪颖,治学刻苦,14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十几岁就开始随父亲张锳处理军务。27岁考中进士,后来在殿试中取得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探花。官场生涯之初,张之洞担任地方学政,整顿学风,兴办教育,之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等地方大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之洞逐渐意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作用,开始引入西方科技,兴办企业和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主持兴建了包括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在内的著名企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早期发展。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施行变法,以“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对于有志于维新图强的人,张之洞都尽力帮助。当时康有为在上海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支持并出资赞助。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张之洞除了给予经济援助外,还以湖广总督名义要湖北全省各州县购买阅读。湖南巡抚陈宝箴开展湖南新政,在湖南创办《湘学报》,而张之洞再次利用政治力量推销于湖北各州县,予以支持。
但对于维新派的政治改革,张之洞一直持保守的态度。1898年初,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同时向清廷高层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张之洞与幕僚们经研究认为,这是雅各宾主义的翻版,将给中国带来无穷灾难。随后,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文章中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他认为只有在教育体制上作根本性变革才能正人心、开风气。张之洞这个昔日的探花,科举的佼佼者,甚至都承认科举制度有废除的必要。但他同时也认为“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具备,但取西人之长补我不逮足也”,后来,这演化为著名的中体西用思想:中学内治身心,西学外应世事。而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张之洞认为:“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总体而言,张之洞与维新派之争是君子之争,他的目的在于将维新派的激进改革方案转化成可行的具体流程。实际上光绪皇帝从张之洞处得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心并将《劝学篇》广为刊印,行销百万册,影响极大。
张之洞为其教育救国梦想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才,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这也是近代第一所由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为改良湖北农业,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为培养新式工程师和技师,他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张之洞重视基础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合格的教员。为此,他先后创办中国近代教育史最早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湖北师范学堂和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
张之洞并不反对中国进行必要的改革,只是反对彻底、激进、不顾中国国情特色的全盘西化。然而反动势力不会允许改革触犯他们的既得利益,并不惜采取彻底、极端的策略。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惨遭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杀害,其中接受光绪皇帝密诏的杨锐即为张之洞多年的执笔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