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
1911年9月,为镇压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同时分散湖北新军力量,清廷命令大臣端方率部分新军入川,并令湖广总督瑞澄调拨部分新军迁往他地,不料此举反使湖北的革命士兵占据人数优势,革命党人于是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湖北新政为武昌起义造就了诸多有利条件,洋务领袖张之洞先前在此苦心经营多年,湖北的工商学各界发展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社会基础和人才储备。革命党人更是在此进行了长时间的革命宣传,建立了众多进步团体。
1911年9月14日,湖北文学社与共进社合并,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关,决定联合起事反清。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的联合会议定于10月6日中秋节起义,蒋翎武担任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新军总动员计划。但就在同日,有士兵与长官发生冲突,哄抢大炮,起义消息渐被传开。10月3日,湖广总督瑞澄加强防务,宣布中秋全城戒严。10月9日,孙武等人装配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武汉三镇风声鹤唳,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于10日凌晨英勇就义。这一消息震动全城,各标营革命党人闻讯自行联络,决定当晚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士兵程定国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第一枪响后,在共进会领袖、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熊秉坤的号召下,营内革命士兵立即行动,击毙前来弹压的诸军官,但本营军械库枪弹已被转移,仅余十数把刺刀,幸亏共进会会员马荣等人在楚望台军械库诈取枪弹,控制了军械库,随后义军迅速前往夺取军械。各路人马汇集了400人后,公推队官吴兆麟任临时总指挥。周围各标营革命士兵陆续加入义军队伍,分别占据楚望台、蛇山、凤凰山各高地并布置炮兵阵地,形成围攻之势。清军人数虽略多于义军但兵力分散,不能抵抗义军的进攻。11时,革命军猛攻总督署区域。为便于炮兵瞄准目标,王世龙、纪鸿钧等敢死队员舍命放火,附近居民捐弃住宅纵火相助。义军奋战数个小时,终于在天亮前镇压第八镇司令部。总督瑞澄、第八镇统制张彪仓皇逃窜,义军旋即占领总督署。
11日清晨,革命军光复武昌全城,铁血十八星旗迎风飘扬。12日,义军光复汉阳、汉口。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开明官僚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25日,在孙武、刘公、张振武等人运作下,革命党人控制军政府实权。
湖北军政府发布通电文告,宣布革命宗旨,志在“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并要整顿内政,稳定秩序,废除苛捐杂税,树立社会新风。照会各国驻汉口领事,以原有条约继续有效,希望得到外交承认。制定颁布《鄂州约法》,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政权。这些对各省军政府乃至南京临时政府的建设都有相当程度的示范意义。
清政府面对武昌起义十分震惊,迅速调集大量军队进攻武汉。28日,黄兴到达武昌,组织坚守汉口、汉阳两地,阻止清军南下。后来这场战斗被称为阳夏之战。面对当时中国最精锐陆军——北洋新军,湖北义军在士兵数量、武器装备、军官素质、战斗经验上都有不足,但全军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殊死拒敌,民兵也积极参战。11月2日,汉口失守,27日,汉阳失守,革命军退守武昌。阳夏之战历时41天,革命军以阵亡4200人代价牵制住清廷主力,为全国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1年12月2日,江苏、浙江革命军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腐朽的清政府终于迎来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