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上,隆裕太后带着年仅六岁的溥仪小皇帝坐在金銮宝座上,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外务大臣胡惟德从隆裕太后手中接过诏书,颁布天下,清帝就此退位,清朝长达268年的封建统治自此划上了句号。
清帝的退位,不仅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近代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长期执政,不仅丧失了完整的领土主权,严重亏空了财政,更是丧失了民心。社会各个阶层纷纷兴起一系列的救国救民浪潮,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推行民主共和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胜利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在清帝退位之前,全国已经有三分之二的省份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廷面对失控的局势,以及西方列强和亲袁势力的多重压力下,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袁世凯,授其军政大权以平息动乱。袁世凯野心勃勃,一方面借助革命力量威胁清政府交出执政大权,另一方面用逼迫清帝退位为条件来换取民国大总统的位置。
在得到孙中山关于民国大总统一职的许诺后,袁世凯便加快了对清帝的“逼宫”进程。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亲自出马,以内阁总理的身份,率领全体国务大臣联名上奏,宣称清朝局势岌岌可危,并提出希望清廷能够“顺应民心”。清廷面对袁世凯等的要求,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共同商定决议。尽管袁世凯已经买通了朝廷内部很多势力,但亲袁派和排袁派一直僵持不下,没有作出最终的定论。
几天后,南京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出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以此促进清廷让权。溥仪皇帝年幼,而隆裕太后生性柔弱,不善把持朝政大权,对于清帝退位一事没有坚定的主意。26日,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的宗社党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此消息一传到北京,群臣惊慌失措,纷纷逃亡,隆裕太后不得不恳求袁世凯保其母子性命。当天,段祺瑞等50人联名通电,要求清帝退位,设立共和制政体,并由袁世凯组建新政府。至此,隆裕太后和捍清排袁派等被迫放弃挣扎,最终决定接受袁世凯提出的条件,清帝退位让权。
2月12日,清廷以宣统皇帝名义下了三道诏书,第一道是清帝退位诏,第二道是公布隆裕太后和溥仪皇帝在退位后,所享受的优待条件,而第三道是劝谕臣民。踌躇满志的袁世凯恭恭敬敬地接过诏书,面露喜色的他,非常清楚,无论是对于革命党还是清政府,他都稳操胜券。
次日,北京各报社争先恐后地发表了《清帝退位诏书》,而城内的龙旗也被换成了五色旗。北京的大街小巷,百姓们奔走相告着:“皇上退位啦!皇上退位啦!”
清帝退位,清朝的覆灭,标志着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土崩瓦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由此,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在不断地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