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转变
袁世凯,从晚清名臣大清首相到共和功勋民国总统,再到独夫国贼洪宪“皇帝”,一生经历多次转变。袁世凯的一生表明了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见证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官僚地主出身。青年袁世凯两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获得功名,于是投奔养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军入朝平乱。袁世凯治军有方,奋勇作战,获得朝鲜和清廷的好评。1885年,袁世凯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用,担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在任期间,袁世凯左右朝鲜政局,强化中朝宗藩关系,遏制日俄渗透,颇得李鸿章赏识。
回国之后,袁世凯亲历甲午战争之惨败,萌生了按西法练兵的设想。1895年12月,入驻天津小站后,袁世凯从鲁、苏、皖、豫等地招募新兵,加上定武军的四千七百余人,共七千人。袁世凯以德军为蓝本,制订近代陆军制度,使用新法训练,配备先进武器,最终把这股部队发展为北洋六镇,即后来的北洋新军。为了加强控制,袁世凯培植私人亲信,其中有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新法练兵,造就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但实际上,这支部队被牢牢抓在袁世凯的手里,成为了他的个人政治资本。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蓬勃发展,袁世凯与康有为等人密切来往。光绪帝、慈禧太后两党矛盾逐步激化,各有动作。慈禧太后收回人事权并以直隶总督荣禄节制袁世凯,光绪皇帝与维新党人亦盼新军支援。1898年9月18日,维新派得到光绪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诏,深感时局紧迫,决定铤而走险,准备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太后。谭嗣同持密诏夜访袁世凯,要他动员新军实施计划。但袁世凯实际上并不完全支持维新派,而且深知兵谏无异于以卵击石。衡量自身利弊后,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慈禧得知消息大怒,最终处死戊戌六君子,软禁光绪帝。
因为在戊戌政变中告密有功,1899年,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在山东期间,袁世凯以高压政策处理义和团事件。拳民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直隶。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于战乱。晚清新政时,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身兼数职,权倾朝野。在任期间,袁世凯积极推行新政,卓有成效。直隶新政成为效仿的典范:整顿吏治,加强监督,培养行政人才;振兴工农商业,发展金融、交通;兴办各种学堂,积极派遣留学生;改良司法和狱政,赞同司法独立;模仿西法,创办中国警察;继续编练北洋新军。
但袁世凯不仅未能实现组织责任内阁的政治改革,反而招来了满清宗室的嫉恨。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掌握实权的摄政王载沣痛恨袁世凯,革除他的官职。袁世凯只好称病,回河南韬光养晦。
武昌起义后,清廷不得已再度起用袁世凯。清军屡次派兵镇压,都难以战胜湖北义军。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南方各省迅速独立,清廷已无法控制局面。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立宪派支持以及个人名望,乘势向清廷施压。摄政王载沣无奈退位,袁世凯得以组成亲袁内阁,攫取行政大权。掌权后,袁世凯对南方革命军的态度从剿抚兼施转变成积极和谈,在这场关键谈判中专注于自己的政治前途。最后,袁世凯坐收渔利,同时达成清帝退位和孙中山辞职的目标,又伪装要实行兵变,令革命党同意自己在北京就职民国大总统。至此,新建立的中华民国政权落入北洋军阀势力控制。
成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不断谋求更大的权力,革命党人设计的内阁制被袁世凯不断干扰破坏。1912年6月,内阁总理唐绍仪愤而出走。1913年2月,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参与国会大选,获得较大优势。3月,宋教仁遇刺,震动全国。5月3日,袁世凯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三个革命派都督。7月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发起二次革命。但北洋军实力甚强,9月即攻克南京。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被通缉,
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实行总统独裁制,大权独揽,竟做起皇帝梦来。1915年10月6日,在袁世凯操纵下,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各省遂匆促选举国民代表,举行“国体投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随后,参政院以总代表名义,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