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湘赣边界起义严重受挫,起义军面临着是攻是退的两难抉择。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了师、团负责人参与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就工农革命军往后的行动方向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会上,毛泽东对当前的客观形势作了清醒的判断,认为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因此,会议最终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将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以保存革命力量。从此,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了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
在接到中共上级指示后,起义军便沿着湘赣边界,一路南下。9月25日,工农革命军到达莲花县甘家村,带领当地工农群众攻下县城,救出一百多位被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了缓解贫苦群众的温饱问题,他们打开县政府粮仓,将粮食一一分发到群众手中。
10月初,前委扩大会议在宁冈县古城召开,毛泽东带领革命军负责人着重研究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落脚点和开展游击战的相关问题,最后锁定井冈山是落脚点的理想场所。为了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中共革命党人用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暴动和分田斗争,颁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击破了赣敌的第一次“进剿”。到1928年的2月份,工农革命军由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师两个团,并紧密结合当地的农民运动,逐步摧毁了茶陵、遂川和宁冈三个县的旧政权,建立起新的工农政权以及赤卫队和游击队。就这样,一个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初步矗立起来。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万余人移师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井冈山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伴随着边界党的“一大”的召开,以毛泽东为书记的边界特委开始统一领导着湘赣边界红军和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到五六月份,红四军在同敌军搏击中,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战斗的重大胜利,逐步击破赣敌的第二、三、四次“进剿”,由此,边界割据进入全盛时期。此时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扩大到宁冈、永新和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遂川县北部,酃县东南部,割据区域的面积高达7200多平方公里,共有50多万人口。
然而,正当朱毛红军准备实行“推进战略”时,湖南省委因不察当时的情势,派员强行把红四军主力拉往湘南,导致了令人痛心的“八月失败”。毛泽东见革命形势不妙,力挽狂澜,迎还红军大队,回师井冈山,这才让红四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金秋十月之际,毛泽东在边界党的“二大”上总结了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这一时期,边界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创办了军械厂、造币厂、印刷厂和小井红军医院等等,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建设了井冈山和九龙山两个军事根据地。同年12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700余人向井冈山挺进,两军的汇合,进一步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成为全国各根据地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渐入低潮,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