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
案例文本: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提出:“首先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使战争负担加之于敌,并且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重心在中原,北线重心在北宁路(今京哈铁路京沈段)。”中央决定要在东北关门打狗,各个歼灭。
东北野战军在年初的冬季攻势后已在东北占据97%的土地、86%的人口和95%的铁路,部队数量已近百万,基本实现了大兵团和正规化,武器装备优良,后方稳定,补给便捷。东北野战军不断演练,发展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战术原则。
而东北的国民党军约55万人被分割在长春、锦州、沈阳三处,远离战略后方,缺少后勤补给。同时蒋介石决策不当,临阵换将,使国军士气低落。为解除长春之敌对后方安全构成的威胁,东北野战军于5月下旬以第1前方指挥所(8月中旬改称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萧华指挥2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准备夺取长春。强攻未果后,6月25日起,解放军对长春进行长期围困,切断空中运输,城内粮食极度缺乏,国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林彪决定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兵锋指向锦州。10月1日,东北野战军迅速切断了北宁线,将锦州孤立。
经数日外围作战后,1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九百余门火炮轰击锦州,并首次出动坦克配合作战,历时一小时即突入城区,15日攻克锦州全城。为确保锦州之战的胜利,东北野战军一部在塔山浴血奋战六日,成功阻击国民党救援锦州的部队,其中坚守塔山堡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战后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
17日,长春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国民党突围计划失败,新7军军心涣散,郑洞国率余部稍事抵抗后投降,东北野战军占领长春。国民党高层对沈阳部队出路意见不一,蒋介石再次刚愎自用,卫立煌、杜聿明亦无计可施。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虽经毛泽东一再提醒,林彪还是未料到国民党第52军于21日攻克营口打通海上通路,23日,廖耀湘兵团精锐部队集中攻击咽喉要地黑山和大虎山,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面对四倍之敌,坚守三昼夜,双方伤亡惨重。
久攻不利后,廖耀湘兵团在低落的士气下转移,遭遇合围,林彪令各部对其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攻中间、截断退路、分割穿插。26日,国民党各指挥所先后被击中冲散,指挥体系崩溃,廖耀湘情急间发出明语电报:“部队到二道岗子集合!”林彪决定以乱对乱,并派部队到二道岗子去抓廖耀湘。
28日拂晓,辽西会战结束,廖兵团10万余人被全歼,其中包括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廖耀湘等被擒。国民党军彻底溃散,31日,东北野战军占领辽阳、鞍山、本溪、抚顺等地,11月2日,占领沈阳,同日,攻克营口。9日,锦西和葫芦岛的国民党十四万部队全部撤离。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下47.2万人。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