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的典型“穷棒子社”
河北省遵化县城东四十里的地方有个叫四十里铺的村庄,一条小河把村子分成两半,东半边叫“东铺”,西半边叫“西铺”。西铺是一个山多地少,石厚土薄的山区之村。
解放前,西铺村的广大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祖居破草房,全家一条被,三载着一装”的苦日子,有二十多户常年靠讨饭度日,全村每年都有三十多口人被饿死。解放后,党和政府每年都要拨给他们五万多斤救济粮和一百多套寒衣。
1952年秋,王国藩带领西铺村二十三户贫农办起了初级社,总共的家产只有“三条驴腿”,另外的四分之一驴腿属于社外单干户的。一穷二白的初级社被富裕户称为“穷棒子社”(“穷棒子”是指讨饭时用来打狗的棍)。王国藩说:“他们说我们‘穷棒子’,但我们人穷志不穷,只要有志气什么困难都不怕。”大伙有的把土改分的房子腾出来当作初级社的社址,有的把家中散了架的算盘和破桌凳拿到了社里,合作社总算建起来了。
1952年冬,“穷棒子社”建立后,在区里的帮助下制定了社章,社章中除明确了办社方针等具体条文外,还订立了社员评工记分,收益分配等方案。1952年的春节,“穷棒子社”的社员们打破冬闲的习惯,兵分两路:少数壮劳力带领妇女老少做好春耕准备,其余的壮劳力组成一个19人的队伍,由杜奎带队来到三十里外的王寺峪山上打柴。苦干了二十多天,打回了4万多斤柴,卖了430多元钱,“穷棒子社”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资金,利用这些钱买了一辆大车、一头牛、一头骡子19只羊和部分小农具。
1953年,他们利用春忙前后的空隙时间,又第二次上山打柴,利用打柴挣回的二百一十多元钱,不但买了草料和车套,添置了一头骡、11只羊和磨豆腐的工具,还解决了缺粮户吃的问题。1953年粮食亩产达到254斤,超过互助组上年平均产量的近一倍。
初级社以巨大的优越性吸引着社外的农民。1953年秋后第一次扩社,新增60户。1954年初级社第二次扩社,又吸收了六十五户。1955年“穷棒子”社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5455斤,棉花1943斤,花生131553斤,当年被人讥笑的“穷棒子社”从此改名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
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建立以后,各村土地没有打乱,仍是各村自种,只把各村的集体副业都归了大队。副业由高级社直接管理,每年纯收入十万多元,年底这些收入除一部分作为高级社内下年开支以外,其余作为补助,平均分到各村、留做社员分红,高级社一时搞得很红火。
但是四个村联成一个大社,人多、财产多,显得规模过大,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合作社所辖的财务管理缺乏责任感、官僚主义和行政命令现象日益增多、各村的资金财产管理混乱、一些干部社员有铺张浪费思想。为了有利生产,l 956年下半年开始至l 957年上半年进行了高级社的整顿工作。在高级社统筹安排的情况下,实行社队分权。每个生产队在坚持统一经营的原则下,实行社队两级分管。通过整顿后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员人均生活水平也由1955年的43.83元增长到1958年的75.9元,上升了72.2%。此时,西铺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典型,吸引了众多外地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县委也派去专人常期蹲点,以推广典型经验。1956年上半年,还第一次接待了来自西德的外宾。1966年4月29日,周恩来、陈毅陪同阿尔巴尼亚贵宾访问西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