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夫与大染坊
2003年,一部电视剧《大染坊》风靡全国,主人公陈寿亭从一个流浪街头的讨饭少年一路成长为青岛印染界的传奇巨商。剧中的陈寿亭不仅智勇双全、胸怀大志,更具有民族气节。在日军侵占青岛期间,陈寿亭宁肯一把火烧掉自己苦心经营的染坊,也绝不与日本人合作。陈寿亭这一英雄形象来源于中国民族企业家的真实经历,中国染料厂创办人陈介夫正是其原型之一。
陈介夫,1898年生。1915年,17岁的陈介夫来到青岛学习经商,和陈寿亭的传奇经历相似,聪明睿智的陈介夫也是从一个算账先生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染料厂的创办人。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闭关自守,洋货以其物美价廉广泛渗入中国市场。在织染业,化学染料取代了传统的植物染料,成为染布的重要用料。一战爆发后,被德国占领的青岛染料短缺,价格暴涨,日本染料公司乘机而入,通过大量倾销来牟取暴利。
1919年,青岛民族资本家杨子生筹金2万银元,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染料工厂——维新化学工艺社,生产合成膏状硫化青染料,商标丹凤牌。陈介夫任生产营销经理。该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资本染料工业的创建,它素有“民族染料第一家”之称。
维新化学工艺社生产的膏子青使用方便,深受山东广大用户的欢迎,据山东染料工业史记载,当年山东地区几乎无人不知丹凤牌煮膏。维新化学工艺社的兴旺发展引起了外国资本的窥视。1922年,日本化工技师儿岛熊吉依靠日方背景控股维新化学工艺社。
陈介夫不满日本人对该厂的控制,决心另立门户。他多方筹集资金,引进先进设备,高薪聘请技师,在青岛四方湖岛成立了中国染料厂。 为打破日本人对染料技术的垄断,振兴民族产业,陈介夫昼夜不舍地研究日本印染工艺,终于突破了日本的技术壁垒。在他的苦心经营之下,中国染料厂的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不仅畅销胶济湾,更远销到华中和西北等地。陈介夫的染料厂挤占了日本人的利益,必然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日本人以侵占商标权为由与陈介夫打起了官司。直到日军侵占青岛,陈介夫的染料厂与日本人之间的官司一直纠缠不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青岛沦陷。为满足侵华和掠夺的需要,日本垄断资产阶级采取卑鄙手段打击青岛的民族工业,一方面以“军管”为由蛮横霸占,另一方面以“合作”为名蚕食侵吞。面对日本人提出的合作要求,陈介夫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多次交涉无果后,日本人终于露出了真面目。1939年陈介夫的染料厂被日本人强行没收,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重新返还。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春天。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青岛中国染料厂、宏泰、大安、维新等私营染料厂合并为四方工厂,后改名为国营青岛染料厂并一直沿用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营青岛染料厂的产品研发填补了我国染料业的许多空白。历尽沧桑的青岛染料工业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也书写了几代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