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的抗日号角——《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唯一公开发行的报刊。
七七事变以后,蒋介石在全国人民要求一致抗日的呼声中发表了“庐山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了宣传党的各种主张,加强党在国统区的力量,周恩来努力与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协商,于1937年10月争得了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机关刊物的权利,《新华日报》遂筹备办刊。
1938年1月1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江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为其题写报头,郭沫若、沈钧儒、孔祥熙、白崇禧、张治中等四十多人题词祝贺。为了加强领导和管理,《新华日报》成立了由王明、周恩来、博古等五人组成的党报委员会,并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新华日报》当天即在重庆继续出版,一日未曾耽误。
《新华日报》的受众面较广。在武汉期间,报刊日销一万余份;迁至重庆后,日发刊量达五万,占据了重庆报刊业的重要席位。
《新华日报》以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主张的主要阵地。它用大量篇幅揭露日寇的凶残暴行,报道军民抗击敌人的英勇战绩,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分析战局变化,唤起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是名副其实的“抗日的报纸”。
《新华日报》积极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部分》《论民族战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战争问题》等著作,并且专门编印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辑录了中共中央的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著作,运用其在国统区的合法地位,向广大国统区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大党在国统区的影响。
《新华日报》还是国统区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坚强后盾,为发展进步势力、宣传进步文化做出了巨大努力。《新华日报》不仅大力宣传工运方针,引导工人运动,还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工人群体,逐渐成为了党联系国统区工人的纽带。同时《新华日报》以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积极报道青年运动,呼吁广大青年加入到抗日统一战线中去。
自创刊起,《新华日报》就面临着国民党势力的重重阻难。因严苛的新闻检查,《新华日报》的一些报道时常被禁止发表刊出,只能在版面上留下成块空白。最终,《新华日报》于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编辑部撤向延安。在公开出版的九年又一月十八天中,共出刊了3231号。
《新华日报》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其各种文章社论,不断唤起全民族同仇敌忾之心,振奋抗日士气,客观上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做了巨大贡献;同时,向国统区人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