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乘坐列车由京广线南下北上,途径武汉,过长江,沿途风景旖旎,晴川阁、龟山、莲花湖、古琴台、蛇山、黄鹤楼、首义园、彭刘杨路等名胜尽收眼底,美妙绝伦,这些美景能够绵亘连接,相得益彰,形成一片宏大靓丽的景点群,得益于武汉长江大桥的筑造。
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大桥横卧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江面上,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在武汉修建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了建设长江大桥沟通南北的设想,“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甚至在武汉进行了实地勘测,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有此规划,但是由于国力薄弱,这些设想都未能实施。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为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及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是以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思想基础,基本任务是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重点,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突显,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被列入“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一五” 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53年底,以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为代表的大工程建成投产,三年后,汽车工业、飞机制造工业和机床制造等重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重工业空前发展的同时,交通动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首创了“大型管柱钻孔法”,仅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艰巨的建桥任务。1957年10月15日,五万武汉市民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正式举行了通车典礼。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使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促进了武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连接,成为贯通南北的京广铁路线,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于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后,为正在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作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南北交通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因此,武汉长江大桥图案成功入选了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重要建设成就,是对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极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