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
1963年8月20日,中国驻瑞士使馆向外交部发出了一封特急电报,电报内容:关于法国前总理富尔访华事。
法国前总理想要访华,为什么到中国驻瑞士的使馆去申请呢?一个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不再担任任何职务的前总理来访华,使馆为何要向中央发特急电报请示? 原因有两点:第一,当时的中法两国还未建交,中国在法国没有派驻的大使馆;第二,这位前总理,是戴高乐的拥护者,与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关系十分密切。
其实,富尔此行访华的真实目的,正是代表法国总统戴高乐与中国领导人就当时的国际局势及法中两国关系交换看法。1959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推行戴高乐主义,奉行独立,意图与美国霸权相抗衡;而此时的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局势紧张,中国的发展遭受到苏联诸多打压。随着60年代的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法国戴高乐政府决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此时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公开的官方交流必然会引起西方世界和法国内部的反对。同时也为了避免遭到美国的干预和阻挠,出使活动只能私下秘密进行。于是,便有了富尔访华的申请。
1963年10月22日,得到中国邀请的富尔抵达北京,向周恩来总理递交了戴高乐总统的亲笔授权信。之后,富尔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北京、上海共进行了六次实质性的会谈。
然而,会谈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台湾问题是中法会谈中无法避免的核心问题。法国虽然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受当时局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法国依然保持着与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台湾方面的“外交关系”。富尔在会谈中隐晦表示:法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但希望和台湾保持低级别的外交关系。这种提议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几轮会谈后,周恩来总理在坚持反对“两个中国”的原则立场的条件下,于1963年10月31日提出积极地、有步骤地建交的变通方案。11月2日,中方以《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的形式,向富尔提供了中法建交的方案,内容有三点:1.法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建议立即建交,互换大使。2.中国政府复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国政府的来照,愿立即建立外交关系,互换大使。3.双方同时发表上述照会,立即建馆,互派大使。
富尔回到巴黎后向戴高乐报告了会谈成果,戴高乐决定与中国建交,放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同年12月12日,法国外交部派公使衔的欧洲司司长雅克·德博马歇来瑞士会见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双方进行了3次会谈后,法方认为法中双方已就建交公报达成了协议,提出在北京、巴黎同时发表公报,并最终定于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1月31日,戴高乐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由此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2月10日,法国政府通知台湾当局代表,一俟北京外交人员到达巴黎,台湾外交机构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法国政府也按照中法建交3点默契的规定,相应地撤回了它在台湾的“外交代表机构”和工作人员。
中法建交在国际舆论上引起了核爆炸式的冲击,对于中西方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国际格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同中国建交受到其他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的指责,但法国政府仍坚持它的决定。戴高乐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地对其盟友说,“时间会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