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土改热潮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需要极为迫切,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但碍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没有得到实施,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曾提出过平均地权,但表面上标榜遵守孙中山遗教的国民党政权根本未予以实施。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据农村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耕地,而占农村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耕地,他们终年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农村中阶级矛盾极为尖锐,这也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改时期得到了满足,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改变原先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土地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各地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晋察冀、晋冀鲁豫、察哈尔等地很快开始试行,并逐渐取得相关经验。1947年7月至9月,全国土地会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总结了此前土改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明确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办法,在这一大纲的指引下,各解放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了土改的步骤、方法及各项具体政策,土改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开展。
“晴天霹雳一声响,布棚下面创辉煌。打土豪,烧地契,喜笑颜开分田地。共产党使咱翻了身,咱要报答共产党的恩;去支前,去参战,人人争到打蒋第一线。”这首解放区的民歌生动反映出解放区土改运动的热潮,一幕幕送子参军、送夫出征的景象出现在各个解放区,呈现出土改后翻身农民保卫土改胜利果实的迫切心情。虽然在土改初期局部地区有“左”的偏向和过激行为,但很快被中共中央发现并予以纠正,广大农民也充分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与能否保住手中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仅1946 年的8 、9 、10 三个月,全解放区就有30 万名翻身农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为了支援前线,翻身农民踊跃交纳公粮,参加战勤,以各种方式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他们用非常原始的运输工具——牛车、毛驴、扁担和背架,以至两手和双肩,保证了规模巨大的战争供给。
土改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广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更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