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僮族到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
2018年7月25日,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震撼首演,它讲述了“歌仙”刘三姐的动人民间传说,表现了她的美丽善良和正直勇敢,颂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展示了民族艺术的绚丽多彩和桂林山水的秀美神韵。时至今日,壮族青年男女也在农历三月三这天,祭拜祖先,踏青欢歌。
壮族,原名僮族,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壮族儿女曾经和各族人民一起奋起反击交趾封建统治者和倭寇的武装侵略,担负起了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的重任。近代以来,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国内反动统治集团的腐败统治,壮族人民又和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反压迫求解放的道路。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发生在壮、汉、瑶族杂居区的桂平金田地区,涌现出了萧朝贵、林凤翔、李开芳、谭绍光等杰出人物。中法战争时,以刘永福为统帅的“黑旗军”首先参与保家卫国。之后的数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数优秀的壮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壮族乡村传统势力被打破,保甲制和乡村甲制走向衰亡,地主和富农也已威风不再。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民主建政和划乡建政,原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雇农被发动起来,欢欣鼓舞地迎接社会主义中国。1952年12月10日,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3年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确认广西省壮族人口共有650多万,党和政府因此酝酿建立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7年3月,周恩来在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的座谈会上,强调了“合则双利,分则两害”的建区原则,反对把新成立的自治区从原广西省划出来的方案,阐述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强调了汉族应该帮助各族同胞共同发展。经过多番讨论,中央确定了把广西全省改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方案。1957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届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韦国清(壮族)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并将该日确立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1965年,周恩来提议并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族”改作“壮族”,“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一字之易,意蕴全新,表达了党中央对壮族的美好祝愿。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改为12月11日,这是百色起义和广西全境解放的纪念日。
从2014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三”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人民欢度佳节,尽情歌唱,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唱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