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在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有一处醒目的蓝顶红墙、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物,这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而建的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1785年生于福建侯官县。1804年,中举人,1811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自此先后任过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江苏巡抚和湖广总督等职。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则徐在两湖总督任内向道光皇帝上书言事,痛陈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他说“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读后深为所动,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林则徐把从鸦片贩子手中收缴的237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强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罪恶本质,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
正是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会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将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主持了众多军事变革。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
与此同时,林则徐在与侵略者斗争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国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和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评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和较为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他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1840年6月,英军进犯广东,挑起鸦片战争,林则徐积极组织广州军民抗击英军的侵略,使英军夺取广东阴谋失败。1840年10月,林则徐受人诬陷,被清王朝革去两广总督之职,后来又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在前往伊犁途中,林则徐把他在广州组织编译的各种外国资料和《四洲志》的草稿交给了好友魏源,嘱托他继续收集和研究外国情况,编撰出书,向国人介绍世界详情。正是在林则徐的《四洲志》基础上,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认识西方社会方面首开先河,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和促进西学东渐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