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最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开始了学习西方军事,创办军事工业阶段,在洋务派所创办的十几所洋务军工企业中,以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所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为规模最大。
1862年,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上海战役从中领略到了西洋枪炮的厉害,1863年,李鸿章便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兵工厂来制造兵器,以武装他的淮军,此后在上海松江和苏州创立了早期的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枪炮局。
1865年9月,身为两江总督的李鸿章正式上报朝廷,奏请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收购了美国人的旗记铁厂后,原上海洋炮局、苏州枪炮局和曾国藩委托容闳在美国纽约所购买的100余台机器全部并入江南制造总局。自此,寄托了洋务派强国梦的大型近代企业走上了历史舞台。
成立之初的江南制造总局地处虹口租界内,由于周围的洋人对这个兵工厂极为抵触,华洋之间的矛盾不时爆发,而且闹市区的工厂发展空间有限,因此李鸿章等人决定“择地移局”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正式搬迁至高昌庙,成立了轮船厂。“造船”被赋予了重振大清国运的期望。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制造的第一艘木壳轮船下水试航,轰动了上海滩。此后的十余年间,江南制造局共造军舰8艘,可惜,这批凝聚着无数精英心血的舰船在后来的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或被击毁或被俘虏。由于经费难筹和李鸿章渐渐属意于购买外国新船,1885年,江南制造总局停止了造船。
江南制造总局除了轮船厂外,还先后设有机器厂、熟铁厂、枪厂、铸钢厂、木工厂等,到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拥有13个厂和一个工程处。洋务派依托这些工厂生产武器弹药供应清军,当时江南制造局的军火生产和供应,是清政府所办近代军事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但是,江南制造局的军火生产,如果从洋务派所标榜的“御侮”和“自强”的目的来衡量,无论就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是远不能达到要求的。江南制造局除了制造军火和轮船外,还制造了一部分机器。
除了枪炮的制造之外,江南机器制造局另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在1868到1907年之间,所译书册达160种,除以军事科技为主之外,涉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其译书水准被认为超过晚清其他译书的质量,这对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江南制造总局也和洋务派兴办的其他企业一样,内部是封建衙门式管理,对外,在技术上严重依赖外国。这又必然导致江南制造局的生产技术始终停留在十分落后的状态,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1905年3月,停滞了30多年的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史称“局坞分家”,江南制造局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后来,兵工厂持续到30年代后停办。拆分出来的江南船坞,历经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江南造船厂,如今的江南造船厂已经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