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医从文:鲁迅与“幻灯片事件”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坛巨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鲁迅的父亲在科举考试中因为作弊而被处罚,鲁迅家就此家道中落,而鲁迅也便被寄养在亲戚家。在鲁迅16岁时,他的父亲因为被误诊而去世。1904年9月,鲁迅远赴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西方医学,立志拯救那些像其父亲一样被误诊的病人。
但是,鲁迅在医学院读期间发生的“幻灯片事件”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1906年初,他的细菌病学老师中川教授经常在课上用幻灯机给学生播放细菌图像,课间就播放一些有关时政的幻灯片给学生看。此时正是日俄战争之后,其中一个片子播放的是给俄国人领路的中国人被杀的事情,幻灯片播放后现场呼喊“万岁”,这激起了鲁迅内心的觉醒,他意识到,对于中国的现实状况来说,救治中国人麻木的精神远比治疗疾病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选择了弃医从文。
鲁迅先后四次在作品《〈呐喊〉自序》、《阿Q正传》的俄译本序、《鲁迅自传》、《藤野先生》中提及此“幻灯片”事件对他弃医从文选择的重要影响。可见此事对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直到事件之后近二十年的时间还在作品中多次提及。
“幻灯片事件”成为鲁迅从治病救人向从文救国转变的关键性事件。此后,鲁迅彻底放弃了对于西方医学的学习,开始专门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工作。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此后,鲁迅写出了《孔乙已》《药》《阿Q正传》等反封建的代表性作品。鲁迅的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和罪恶,批判了民众的愚昧和冷漠。鲁迅的这些作品起到了反对旧文学、旧道德的社会作用,表达了被压迫阶级对封建社会的强烈反抗。
鲁迅对国民性进行批判不仅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要求,也和现今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中国的经济建设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水平时,也使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鲁迅当年所批判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等冷漠麻木不良社会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向鲁迅学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