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军、淮军到北洋新军
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广西爆发。这场农民战争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引起了清王朝上下的一片惊慌。清朝最高统治者最初还想依靠原有的八旗、绿营部队来消灭太平军。但是,八旗兵、绿营兵早已腐朽至极,不堪一击。
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军,不得以下令各省举办团练,配合清军对农民起义军进行围剿。1853年1月,曾国藩奉命帮湖南巡抚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依靠,决定组建一支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
曾国藩办湘军的方针是用封建宗法关系控制将领和军队,湘军以亲友、师生关系相统属,以理学道德观相号召,指挥高度集中,较有战斗力,在湖南、江西一带镇压太平军过程中,得到地方乡绅的支持,逐渐发展壮大,到1856年已发展到六万余人。不久,其他省份的军队也被划拔隶属于湘军,湘军实力达二百营,约十万人左右,成为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
1861年9月,曾国藩、曾国荃指挥湘军攻占安庆,夺取了天京的屏障,扭转了战局。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曾国藩被加封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开了清朝立国以来文臣封侯的先例。
镇压平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避嫌,遣散湘军大部分,自己往返于江浙等省,着手恢复战乱后的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而李鸿章此时逐渐显露头角,他早年曾受业于曾国藩,1853年回安徽办团练镇压太平军,但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后来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因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建军立业。
1862年春,李鸿章仿照湘军的军制,创建了淮军。淮军是继湘军之后的又一支汉族地主武装。
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之后,一部分军队裁撤,大部分留驻各地成为防军,并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绿营而成为清朝的常备军队,湘、淮军集团也因此控制了全国许多省区地方政府的实权。
然而,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淮军惨败,清王朝意识到湘淮军已不能依靠,必须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于是决定在军事上整军经武,采西法练兵;在政治上要变法图强,除旧更新。
1894年底,清廷接受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决定训练新式陆军,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音yù fēn)在小站招募开办,胡招募兵丁四千七百余人,取名“定武军”。1895年,袁世凯采纳各国兵制,向清廷提交了详尽的新建陆军方案,10月,袁世凯奉旨即赴小站,接管“定武军”,增补两千多人,仿德国军制,聘请德国军官进行训练,名曰“新建陆军”。
袁世凯在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军、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后来逐步演变成北洋军阀势力,自成一系,在袁世凯时期成为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重要依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势力分裂为多个派系,各派军阀依附于不同帝国主义国家,军阀混战成为造成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