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大革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为了响应南昌起义,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准备发动广州起义。
广州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而且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氛围。所以中共中央政治局认为,只要能够夺取广州,就能够实现城市领导乡村、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而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度进行北伐,扭转全国的革命形势。虽然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进军中受阻于潮汕,但粤桂军阀发生武装冲突,导致广州兵力薄弱,广东省委捕捉到这一有利战机后,决定起义。国民革命军第4军当时驻守于广州,但参谋长叶剑英在军长张发奎的严防紧盯下,机智巧妙地开展革命工作,保护和发展了教导团和军部警卫团,使他们顺利参与起义,并成为主力精锐。
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教导团在叶挺的指挥下所向无敌,歼灭守军主力,而工人赤卫队则攻占了广东省政府和制高点观音山,广州市郊两万农民也英勇响应。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终于占领广州的绝大部分市区。当日上午,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镇压地主豪绅”的政治纲领,颁布了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一切土地归农民等法令。
然而,广州起义的筹划和对民众的宣传都很仓促,组织工作也很混乱,在周边大批敌军的围攻下,起义军难以坚守广州城。叶挺当晚明确指出必须避敌锋芒、转移乡下、保存实力,叶剑英也提出了起义部队应开往东江会合彭湃,或者去粤北与朱德部队会合的建议,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对中国革命具体形势并不了解,但他却坚持起义只能以城市为中心,而且固执地认为,必须“进攻,进攻,再进攻”,退却就是“动摇”。最后,起义军终究没能及时主动地撤出广州。
12日,张发奎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支援下向广州反扑,起义军虽然浴血奋战,但仍寡不敌众,观音山失守,张太雷遇伏牺牲,以29岁的生命践行了他“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当晚,起义军被迫撤出了广州城。13日,国民党军重新占领广州,展开血腥镇压,遇难者多达5700余人。周文雍就义前在监狱墙壁上写到:“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这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其中所体现的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但同时也说明了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军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在东江地区继续革命斗争;部分起义军转移到广西右江,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200余人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合,最后登上了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