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被毁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写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个在雨果笔下被称为亚洲奇迹的圆明园,是位于北京西郊的一处园林,是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的总称。
清康熙年间(公元1709年),清王朝在原明朝的私人园林基础上正式开始修建圆明园,此后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一个半世纪,动用无数精工巧匠,建起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大型皇家园林,园内不仅汇集了江南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可谓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共有景观100多处,有匾额独立命名的园林建筑就达600处,从清雍正皇帝时期开始,圆明园不仅在每年夏天是皇帝的办公避暑之所,同时也是王公大臣游乐之处,此外,园内收藏有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文化艺术博物馆”。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具有世纪园林艺术典范的大型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于欧洲侵略者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侵略者的眼中,清王朝的皇帝是落后的、不可理喻的,他们决心要给以威慑,圆明园作为清王朝皇帝的夏宫,自然成为联军进攻的目标。但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的咸丰皇帝已经逃往热河,圆明园并没有军队驻守。
10月6日晚,法军几乎没有遭到抵抗就顺利地占领了圆明园。面对圆明园的大量奇珍异宝,法军开始了洗劫,随后而来的英军也加入了这场抢劫之中。关于当时英法联军劫掠的丑恶行为,当时参与侵华的法军翻译莫里斯.伊里松于1886年写了一本《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他在书中用了两个章节的篇幅讲述了对圆明园的大掠夺。尽管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炫耀和为法军的抢劫行为开脱,但是却也真实地描绘了抢劫当时的场景:“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想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蜂窝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欢呼喊叫着”。这样的行为持续了三天,所有能被拿走的物品全部被拿走了,而不能被拿走的大部分都被毁坏了,到底有多少奇珍异宝被抢劫走,可能永远成为了一个谜。今天仅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就陈列着数万件从圆明园抢来的珍宝,秦汉文物、隋唐书画、明清金玉,应有尽有。在法国,当时拿破仑三世,专门在枫丹白露古堡修建了“中国馆”,来保存侵略者们献给他的上千件宝物。所以后人估计,圆明园当年被洗劫和毁损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
为了逼迫清王朝统治者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就范,也为了掩盖侵略者劫掠的罪行,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决定焚毁圆明园,10月18日开始,他们一把火点燃了圆明园的建筑,大火烧了整整两天,最终,昔日的盛景已然不在,只留下了侵略者劫掠后的残垣断壁。
如今,面对满园的断壁残垣,在唏嘘感叹昔日繁华盛景不在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圆明园的被毁只是近代以来西方侵略者对中华文明摧残的一个缩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