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近代商战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相对于传统国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的经济在西方世界的侵蚀下一蹶不振,最终加剧政治危机。对此,谭嗣同评价道:商之一道足以灭人之国于无形,其计至巧而至毒。
在中国,列强也利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加大经济掠夺,企图逼迫腐朽的清王朝就范。国难当头,一批有识之士率先觉醒,他们虽然出身立场各不相同,思想信念难以融合甚至针锋相对,但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追寻中国的再度富强,以赢回失落已久的国家尊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国家财政贫穷枯萎,外资扩张和洋货倾销日益严重,军工建设也因此难以开展。在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的启蒙和推动下,“通商富国”逐渐成为洋务派集团的重要共识,李鸿章等人决定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新式民用企业。
当时,欧美的轮船公司运用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已将中国沙船挤出了市场,霸占了中国江海运输所带来的利润。由于中国需要依靠外国轮船运送漕粮来供给京畿重地的卫戍部队,航运上的竞争已经关系到了国家安全。1872年,李鸿章筹办轮船招商局,其幕僚盛宣怀认为:“与其听中国之利权全让外人,不如藩篱自固。”洋务派利用“官督商办”的优势,不仅保证了资本供应,还确保了招商局的国内投资者无法将股权转让给外国人,李鸿章甚至动用自身能量说服清廷授予招商局种种特权。在重商策略的强力支援下,招商局用了五年时间就战胜了竞争对手美国旗昌银行,最终收购其船队。
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价格昂贵的进口煤炭却逐渐成为了军工建设的重大负担,西方国家通过控制能源扼住了中国经济的咽喉,甚至准备在中国开办煤矿。洋务派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上下运作,开办了一批煤矿企业,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开平煤矿。由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进口煤炭只需要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但国产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却必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税款总和高达洋煤进口税的20倍,难以与之竞争,李鸿章努力促成国产煤减税十分之一,但也只能勉强维持。腐朽的清王朝“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许多新办企业正是在这种双重压迫下步履维艰,经费不足和效益亏损成为了许多企业不得不停办的最主要原因。
洋务派小心翼翼地攥紧官方背景所带来的优势,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顽强斡旋,屡败屡战。然而,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洋务运动未能使国家真正富强,轮船招商局也随李鸿章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重要作用。1901年,一纸《辛丑条约》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商业遭到了致命打击,开平煤矿甚至被英国商人以极低价钱骗取侵吞。有识之士们彻底明白了必须首先解决政治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解决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