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线造就“车轮上的国度”
汽车是工业文明的先进产物,从诞生到发展,在它前进的每一步里都能看到技术革新的促进和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内燃机改变了人类获取动力的方式,为汽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汽车最初都是由手工装配小量生产,一家汽车公司的年产量仅为几百台。到1905年,欧美汽车生产的总量尚不足一万辆,汽车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珍奇物品。
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萌发了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一辆买得起的汽车的想法。而想要让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就得解决产量与价格的问题。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才能保证量产,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这样才能使普通人也有能力购买汽车。1908年福特生产出一种结实耐用、容易驾驶维修、可行驶在乡间道路的低价位车——T型车。T型车投放市场后广获好评,接到大量订单,但汽车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
1914年福特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后来被人们称为“装配线”。装配线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生产设备使零部件连续流动,便于对制造操作环节进行分工,将复杂操作流程简化、程序化。生产工序被分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只需要站在输送线旁边,取用所负责环节的配件进行装配,这极大提高了装配效率。此前装配一辆T型车的通用时间为750分钟,经此变革,组装一辆汽车的时间缩短到93分钟,工厂单班生产能力就达到了惊人的1212辆。
流水装配线促进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这一变化在当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装配一辆汽车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时间内所生产汽车的数量提升了,汽车的价值量也就相应下降。汽车的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量上下波动,当价值量大幅下降时汽车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到了1924年T型车的售价由原来的950美元降低到290美元,到1927年福特公司累计生产1500多万辆T型车。T型车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普遍的车种,使汽车作为实用工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美国也因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