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
苏联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灯塔”。然而这个与美国并为世界两极的超级大国却转瞬之间分崩离析,这成为20世纪末最令人震惊、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
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国防军事等重工业高度发达,而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质量的轻工业发展滞后。在苏联与美国在国际上争霸的同时,苏联国内的民众经历着食物和轻工业品的短缺。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自斯大林开始的对党内民主的破坏以及后期领导人的个人品质不佳使得苏联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了以其为首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社会上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也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效仿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共同影响下,在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东欧开始发生剧变,其剧变也直接动摇了苏联存在的根基。
1990年3月11日,苏联加盟共和国立陶宛宣布独立,掀开了苏联解体的大幕。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作为苏联最大最重要的,且设有苏联首都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独立”让苏联名存实亡。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对是否继续保留联盟进行了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能够利用公投的优势结果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越来越大的优势。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高票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
1991年8月19日,为挽救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发动政变,并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与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新思维运动”。政变开始后,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立刻向叶利钦表态请求支持,叶利钦非常明确地拒绝了这一邀请。叶利钦代替在外地休假的戈尔巴乔夫颁布总统令,宣布由俄罗斯政府接掌苏联军队的指挥权。之后,叶利钦在莫斯科宣称“国家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及其发布的一切命令都是非法的,俄罗斯共和国领导人、列宁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和莫斯科市市长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孤掌难鸣的亚佐夫等人被迫宣布撤销紧急状态,挽救苏联的行动最终遭到失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8·19”事件。
“8·19”事件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俄罗斯当局逮捕了参与政变的领导人,以叛国罪予以起诉,并对国防部、内务部等要害部门进行清洗。苏联共产党完全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8日,前苏联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其章程规定:独联体以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平等为基础。当成员国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各成员国应立即进行协商,协调立场,采取相应措施。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
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个小时的会谈。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内签署了辞去苏联总统的命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并向全国发表辞职讲话。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