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还魂”记
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现场。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古典艺术形式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2004年,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主导、诸方专家共同参与的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制作,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牡丹亭》,又称《牡丹亭还魂记》,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是昆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剧目。该剧讲述了千金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一段起于梦幻、超越生死的爱情传奇。“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问世四百年来,《牡丹亭》凭借自身婉转典雅的艺术表现力与真挚浪漫的思想感情,使无数观众如痴如醉。
时光流转,芳华翩跹。在漫长的历史中,极具艺术生命力的《牡丹亭》不断演化发展:文本的修改、舞台的沿革、从全本演出到折子戏的精加工,每个时代都要求戏剧做出新的改变。20世纪末,《牡丹亭》还曾被美国先锋导演彼得·赛勒斯、旅美华裔导演陈士争搬演海外,展现出国际风格与颠覆性。
《牡丹亭》一直在变。从这个意义上讲,青春版是“变”之传统的一环。然而,这一版的改编却又实现了古典与现代双重气质的完美结合。观众看完后能辨识出,“这是我们中国的昆曲《牡丹亭》”,同时又会脱口而出,“这是新的《牡丹亭》!”
青春版大刀阔斧删减折数。全剧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部,既取原本精华,又保证剧情完整。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新剧本还原汤显祖原著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双线发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青春版选用的青年演员在外形和气质上与角色高度契合,将这场爱情演绎得诗意唯美、缠绵动人。
与传统的戏曲舞台不同,青春版定位于“现代剧场的古典精神”。21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不同于明清时代。青春版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御繁的古典精神,一方面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更好地展现昆曲之美。传统戏曲电影或剧场里常用假布景来展现花园、山水的景色,青春版借鉴现代艺术极简风格,大胆使用空旷黑暗的舞台效果,更加生动、深刻地表达了“梦”的意象。服装舞美也采用新的设计,用清新淡雅、丽而不艳的色系展现委婉柔美的江南风韵。
以新手法诠释古典美的创举使青春版《牡丹亭》获得巨大成功。成品以来,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不断巡演,在青年人中引起极大轰动和观演热潮;它成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一环,推进高校开设昆曲鉴赏课程;它不仅自身获得高度关注,也带动了其他昆剧院争相演出《牡丹亭》。青春版让历尽沧桑的《牡丹亭》“还魂”复苏,为昆曲注入鲜活血液。
古典艺术的美依然如故。在传承与变革中,古老的雅音传唱至今,不变的灵魂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