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1859年的一天,法国天文学家奥本·勒维耶走进书房。这一天,和他过去20年科学生涯的每一天没有什么不同。复杂的演算,繁复的手稿,一切如常。沉浸在研究中的勒维耶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水星的实际轨迹似乎和牛顿动力学预测的有所偏差。这是自己的粗心大意,还是那个伟大的天才牛顿错了?勒维耶不愿妄下结论。他仔细分析了从1697年到1848年近200年间水星凌日的时间纪录,结果令他诧异:每过100回归年,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便会和牛顿理论预测的相差约40弧秒。勒维耶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能解决。随后的几十年间,所有试图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都最终被证明是有缺陷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完美性遭到挑战,但也为科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窗。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由时空弯曲造成的。这个机制能够解释椭圆形轨道为什么会在轨道平面上改变取向,从而造成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它成功解释了水星轨道异常的问题。同时,,爱因斯坦大胆预测,除去行星轨道近日点反常进动的例子,广义相对论还能被光线偏折和引力红移两个现象所检验。
然而,这并未使爱因斯坦名声鹊起。世间普遍对这个新理论持怀疑态度,毕竟当时能验证它的现象实在太少了。
1919年,广义相对论的光线偏折验证迎来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一年的5月29日有一场全日食。那时,月亮将完全遮挡太阳的万丈光芒,为观测毕星团的位置制造机会。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毕星团中恒星的位置将与视位置产生偏差。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组建观测队,分别前往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塞阿拉州。观测结果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预测。11月,爱丁顿向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报告了观测结果,举世震惊。1919年11月7日的《伦敦时报》称广义相对论是“科学的革命,宇宙的新理论”。
即便如此,学界仍未完全肯定爱因斯坦。1921年颁发给他的诺贝尔奖,没有表彰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而是赞誉他在光电效应上的工作。还好,1922年在澳大利亚,七支队伍共同观测日食得出的一致结论,终于为光线曲折的验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他未能见证引力红移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1959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庞德和学生在杰弗逊物理实验室的塔顶和塔底,分别放置伽玛射线辐射源和探测器,测量信号强度。然后,他们把辐射源和探测器交换位置,再次测量。对比两次数据,他们发现,地球引力场使上行方向的伽马射线损失了百万亿分之几的能量。这个实验再次印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至此,近日点进动、光线偏折、引力红移成功检验了广义相对论。但人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致力于不断提高验证的精确度。1966年,科学家使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草堆”雷达天线验证了基于广义相对论的夏皮罗时间延迟效应。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画面显示)发射“引力探测器A”,进一步证实引力红移。1979年和2003年,登陆火星的海盗船探测器和飞往土星的卡西尼飞船相继以0.1%和0.002%的误差再次验证夏皮罗效应。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在2010年还在用高精密原子钟推进引力红移的高精度验证。
已有100余年历史的广义相对论,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为现代宇宙论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或许它会一直这样坚如磐石,或许它会被新的智慧颠覆,我们不得而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等待着人类不断地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