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支剧增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被迫中止了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此举迅速引发了通货膨胀。大战之后,英国逐渐从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的峰顶上一步步衰退下来,从1920年起在经济上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为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衰落而元气大伤,统治者的错误决策更使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8世纪晚期以来经济学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从而不断增加经济产出,当时的主流是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比如萨伊法则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面对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长期萧条的形成,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帮助经济摆脱困境、重现繁荣发展景象。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势而出,针对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他主张依靠国家干预来刺激有效需求,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整个社会充分实现就业。战后,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白皮书》和美国的就业法案中都蕴含了凯思斯的这一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入了战时经济状态,这时它们面对的国内经济问题是供给不足、通货膨胀、劳动力缺乏。针对这一新问题,凯思斯提出应当采用紧缩性的宏观政策,抑制战时消费需求,增加储蓄。
二战期间,英国全面采纳凯恩斯早在三十年代就反复提出的建议,不仅在军备建设上取得成效,还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与此同时,美国也通过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局势,疏导了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伴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旧有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新的变化呼唤新的行之有效的经济理论以指导资本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促成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加强国家干预,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使经济学的发展跳出了价格分析的限制。
经济大萧条爆发,把凯恩斯主义推到了经济理论的巅峰,这两件事是凯恩斯自己也未曾预料到的,那时他甚至还在纽约股票暴跌中损失惨重。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普通大众关心的问题,从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尽管他的分析还有待时间考验,但人们还是争相赠与其荣誉,而凯恩斯所开创的领域在今天被称为“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