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漏洞”
2018年一条新闻上了热搜,杭州的一名小学生在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的菜名,她发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唐僧师徒一路上吃的似乎都是江淮美食。比如女儿国国王的婚宴菜单有玉屑米饭、蒸饼;朱紫国设宴有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小儿国国王宴请有粉条、蘑菇、木耳。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比孙悟空的一个跟头翻得还要远。于是这名小学生就猜想这些应该都是吴承恩老家的菜。
文学艺术创作基本以社会活动为基础,饮食就是当时当地文化民俗的体现。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七十七年的人生岁月中,除了外出求学和做官的短暂时光,他基本没有离开家乡,更不可能去过唐僧师徒取经的沿途国家。他在《西游记》里描绘的素斋素筵,实际上是明代江淮民间素食特色的生动反映。
西域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那里的人早饭吃馕和瓜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吃面类主食,晚饭吃馕、茶或汤面等。逢年过年,婚丧娶嫁时,都必备抓饭待客。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行十万八千里,做客异乡,竟然没一位主人招待他们吃手抓饭,也没人给他们切几块哈密瓜吃,真是可怜八戒了。 《西游记》里无论是花果山众猴为美猴王送行的宴席、唐太宗李世民为唐僧接风的“天厨”御宴、女国王的东阁素筵,还是“员外郎”招待唐僧师徒的家办素筵、乡村小饭店的农家素菜,虽然采取了曲折的形式,抹上神魔的色彩,实际上还是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和民俗民情的反映。
中国古典小说家们虽然在创作中信笔挥洒、不拘一格,但却无法逃脱世间的藩篱。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或是怀念,或是预言,终究都要被拽回到此生此刻的现实中,关羽挥舞宋朝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使着明朝的银子买酒喝,万千神佛在安天大会上享用江淮美食,而只有饱尝过人世沧桑的曹雪芹才能真正写透人情冷暖和悲欢离合。小说家们原本想隐去真事,只存假语,但窗外的客观世界却一次次地落入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