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疟疾的千年抗争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多汗等症状,重症患者甚至有面临死亡的危险。疟疾曾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猖撅流行,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青蒿素被发明之前,无法治愈的疟疾一直是盘桓在人们心中的痛,但人们从未因此而放弃寻求治愈疟疾的机会。
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曾经发现,晾干后的金鸡纳树树皮,研制成粉末后可以治疗疟疾。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有效的抗疟成分——奎宁。17世纪末,奎宁从欧洲传入中国,被称为“金鸡纳霜”,成为当时中国非常罕见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二战期间,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衍生物——氯喹,这种药物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会让人感到头痛、眩晕、耳鸣、食欲不振等。更令人棘手的是,疟原虫渐渐对氯喹产生了耐药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疟疾在东南亚爆发。在越南战争中,疟疾成为比子弹、炸弹更可怕的敌人。美国为此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新型的抗疟药物,但都无果而终。
1969年1月,当时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实习研究院的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参与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短短三个月,屠呦呦搜集到2000多个药方,长期的实验让她发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屠呦呦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案,并反复进行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并将它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型抗疟药,对各种疟疾尤其是是抗性疟有特效。2000年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疾的首选药物,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颁布的“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7年1月,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活动,屠呦呦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一起成功入选“科学家篇”候选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