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心系群众——延安时期的党风和政风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946年12月,朱德总司令在他60岁大寿时写下了这首七言诗,短短八句,朴实无华,却感情真切,寓理深刻。其中一句“只见公仆不见官”,充分体现了当时延安那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的党风和政风。
毛泽东是不忘初心、心系群众的党政干部带头人。1941年春节前一天,毛泽东一大早就来到延安枣园乡政府,想借拜年的机会听听群众的意见。大家开始高谈阔论起来,歌颂着一片大好的抗战形势,以及军民的鱼水情深。毛泽东摆了摆手说:“不不,大家要谈我们不足的地方,谈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在片刻沉默后,有人大胆提出了要多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增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建议。毛泽东认真地听着,还时不时点点头,但他也提出了陕北的干旱难题。“龙年日炎炎,蛇年雨绵绵”,群众百姓信心满满地告诉毛泽东,来年的陕北就要“雨绵绵”了。
这一次与陕北群众的对话,让毛泽东心里分外高兴,他似乎对南泥湾这片荒凉土地的开发有了更大的信心。春节一过,党中央就作出决定,号召边区党政军民,把大生产运动再向前推进一步,并命令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垦荒种地。在大生产运动中,即使身肩指挥抗日战争的重任,毛泽东也常常抽出休息时间,亲自参与了开荒种地。有时候他和勤务员一起抬大粪给蔬菜施肥,干得十分带劲儿,就连杨家岭一个不爱劳动、成天闲逛的农民,也被毛泽东顶着烈日干活的热情所感染,也扛起锄头开始劳动了。这一年,果真像群众说的那样,陕北风调雨顺,边区人民获得了大丰收。
在延安,许许多多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干部都是群众自己选出来的。延安时期进行的四次选举,堪称国史、党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许多足不出村的小脚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前往选举地点行使选举权。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也能够参与其中,不少地方还采用了“碗里放豆”“香头烧洞”的选举方式,开创了“草根民主”的先河。选民群众们也用民谣小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
而对于那些不为群众干实事的干部,党中央也绝不姑息。1941年11月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定“例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1941年12月底,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肖玉璧,因贪污3050元,曾是红军战斗英雄的他,也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判处了死刑。
美国记者斯诺曾先后两次访问了陕北根据地,他深有感触地写道:我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在极其简陋的土炕上,彭德怀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斯诺认为,中国共产党员干部那艰苦卓绝、不忘初心和心系群众的精神与作风,是不可战胜的坚强力量。两趟的陕北之行,让斯诺似乎看到了中国在共产党带领下的曙光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