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亩产13万斤”出炉记
案例文本: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人们由此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1957年11月,世界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云集莫斯科,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受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情况的鼓舞,会议对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阵营做出了乐观的判断,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提出,苏联要在工农业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则表示中国要在钢产量方面15年赶上或超过英国。
为了实现赶超目标,毛泽东努力寻找快速发展经济的途径。在他看来,依靠广泛发动群众不但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也使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成功,对于加快经济建设同样也能够适用。于是,他认为应批评右倾保守,应该鼓起广大群众的干劲和热情。
有人说,1958年是毛泽东在建国后离开北京到外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年。仅从1958年1月到4月,他就先后在杭州、南宁、成都、武汉、广州等地,主持召开了一系列由中央领导人和地方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以部署和发动大跃进。
由于正值夏收,因此,“大跃进”首先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虚报浮夸。当时,《人民日报》报道了大量的农作物亩产量放“卫星”的消息,《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公开宣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我们需要、要多少粮食,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
在得到《人民日报》的肯定后,全国各地大放农业“卫星”的比赛达到了高潮。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湖北麻城县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56斤的“卫星”后,广西柳州环江县委主要负责人决心放出一颗更大的“卫星”,并提出了“争全区第一,全国第一,天下第一”的口号,环江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柳州地委一些领导的支持。
时任柳州地委书记的贺亦然为放“卫星”定下了具体做法和基调,他暗示时任环江县县委书记的洪华:要千方百计超过湖北,争取全国第一,湖北亩产三万斤卫星是把六亩的产量移到一亩地里去的,全国卫星没有市产五至十万斤恐怕放不出去。贺亦然还鼓励说,“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奖给小汽车。”当时正在柳州开会的洪华,立即给县里打长途电话,指示由县委分管农业的书记江琴堂主持,在城关高级农业合作社搞高产试验。为了让环江放出天下最大的水稻高产区星,经过县、区两级的精心策划,决定选用并蔸的方法。
随后,环江制定了放“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城关农业社的一块面积为1.13亩的试验田作为“卫星”田,让社员先将田里的禾苗全部拔出来,再进行深耕并施放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接着,组织当地社员、县直机关干部和正在县城集中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等近千人,从城管和三乐两个大队100多南中稻田中,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连苗带泥移并到试验田里并蔸,密植到小孩在上面爬来爬去也掉不下来的程度。由于移并到一起的禾苗太多、为了使禾苗不致倒伏,就采取用木桩支撑后再用竹篾片拦腰的办法、将田块分割成五六尺见方的格子,四周也用木桩顶实,这样禾苗便直立在一块一块的格子里。移并到一起的禾苗太密,就将喷雾器改装成小型的鼓风机,由十多个人日夜轮流鼓风。按常理,禾苗在收割前无需施肥,但是他们不断给这块地的禾苗施肥;在施人畜粪便时,粪渣子粘在叶片上压了禾苗,人们就用蚊帐将粪水过滤,再用洒水壶喷洒。为了保证试验成功,县里还在现场设立了指挥部,安装了电话机,派干部在田边日夜守护,一切准备就绪后,县委即向柳州地委和自治区党委报喜,说要放一颗全国最大的卫星,亩产超过10万斤,9月9日上午,地委、自治区党委向各新闻单位和电影制片厂发出邀请,并组成6000多人的参观验收团来环江县田边检查验收,几个自治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还亲自爬上稻田“试一试”这块田的“密度”。 10点24分,红旗公社城管大队支书罗克正一声令下,496人到地里参加收割、运禾、脱粒和运输,在收割时,把田头收割下的谷子用一担担箩筐装满,每人挑起一担并排成队伍,在县城主要街道游转一圈后,把谷子运到县委大院过秤堆放。在街道上游行时,在四个生产队的粮仓里,一群群社员遵照指令,将准备好的一担担谷子挑起等游行队伍路过时,就尾随跟上。挑谷游行的队伍人数,一下子便增加了两倍多、即使如此,恐怕还不能达到预计的产量。在乱哄哄的过秤现场,策划者又施展魔术,指挥过完一次秤的,不倒上谷堆、又挑起谷子回到未过秤的队伍中再次过秤。如此循环往复,过秤的数字便越来越大了。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折腾,县委大院堆满了谷子,统计人员从登记簿累计出数字,这块试验田共1.13亩,当天收割了1.075亩,收到干谷140217.4斤,折合亩产130434.14斤,就这样,一个全区、全国、人类历史上空前“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便魔术般地“创造”出来了。
事后细心的人士作过了解和统计,当天实收谷子26000多斤,从四个生产队的粮仓里又挑出了67000多斤谷子参加过秤,另外47217.4斤,则是团团转、重复过秤创造的。
第二天上午,县委书记洪华为试验田的大“丰收”举行了由中央和区、地各新闻单位16名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这块1.13亩“并蔸移植的试验田已收了1.075亩,实收干谷140217.4斤,平均亩产130434.14 斤,尚有0.055亩未收,留待以后组织参观。就这样,全自治区、全国乃至全世界“水稻亩产”的空前纪录被魔术般地创造出来了。
环江县放出了一颗“大卫星”,成了区内外闻名的“红旗县”、“上游县”,荣誉接踵而至。县委书记洪华成了功劳显赫的英雄。大大小小的报道、宣传,将环江吹捧得如花似锦,县领导在一次又一次的大小会议上不断地吹嘘环江的粮食已堆积成山,无仓可放了。事实上,环江县1958年全年粮食上报产量3.3亿斤,实际产量却只有1.05亿斤。
环江粮食“丰收”了,向国家多交征购粮是理所当然的,上级给环江下达了0.71亿斤征购粮任务,是1957年实际完成任务的4.8倍。这当然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不能完成征购任务,怎么办?县里便强迫基层干部和农民上交粮食,说是“瞒产私分”。结果,各社队仅留的一点口粮和农民家中的存粮都被当作“后手粮”上交外运了。但是,催交征购粮仍没有放松和停止。到1959年春,农民的口粮已无法保证,断粮的农户越来越多,至四五月问饥荒出现,非正常死亡人数日益増多。1959年全县共死亡22685人,绝大部分属于饥饿致死。
这颗全国最大水稻假“卫星”给环江县造成巨大灾难。党和政府的威信更是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