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广州白云机场,一架编号为“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出人意料”降落到这里。此机从新加坡起飞,原定暂停香港后返回台湾。然而,在飞越香港启德机场后,飞机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带着1名副驾驶、1名机械师以及22万磅货物踏上了大陆的土地。王锡爵,祖籍四川遂宁,1949年18岁的他随空军幼校迁往台湾,从此与家人两岸分离长达三十七年。思乡心切的他通过这种方式回归故里,并表达出定居大陆的宿愿。
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其尽快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此次事件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台湾当局对大陆政府坚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所谓“三不政策”。因此,就不能与中共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双方经过多次交涉后,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等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
“两航会谈”的成功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它是两岸在隔绝37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也九二共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开端。
两岸在开放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当局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和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会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沟通化解的桥梁作用。一年内,合作处理了各类突发事件24起,包括渔事纠纷6起、台军驱逐大陆渔民伤亡事件10起,刑事案件8起,建立起了良好的协调关系。从1992年3月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第一次“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总共17次商谈。
两会在商谈过程中发现,虽然双方商谈的是事务性问题,但要顺利地解决问题,一个重要的事实必须首先明确:两岸间的事务性问题是一个国家内的事情。这就涉及一个中国的原则。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两会商谈的事务性问题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台湾方面虽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为谋求所谓“对等政治实体的”地位,强调双方在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提出用“各说各话”的方式说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8月1日,台“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所谓“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指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海协会负责人随即对“国统会”的决议文作出回应,指出“它表明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并重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11月3日,海基会正式致函海协会,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会,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12月3日,海基会函复海协会,对此不表示异议。
从以上两会来往的信函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自此,“九二共识”得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