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粮仓”的增粮奇迹
在河北东部的低平原地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春天白茫茫,秋季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里地处我国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即环渤海低平原地区。这里有着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共覆盖60个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认为,这些经黄河冲积而至的农田土壤,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如果将盐碱治理好,再加上适当的农业措施,把这里变成“屯粮田”并非空想。2011年8月,李振声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首次完整地阐述了“渤海粮仓”的概念。
2013年4月9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由中科院和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四个省市共同实施,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3%和总人口的22.2 %。“渤海粮仓”计划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将这片广袤的盐碱地田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自“渤海粮仓”项目启动以来,中科院专家等科研人员在河北、山东等省市建立了36个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28万亩,辐射面积高达500多万亩。该项目针对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和盐碱等制约粮食生产的难题,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陆续开发出暗管排盐、咸水微咸水混灌、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等技术,实现粮食增产。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在环渤海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计划就已经开始酝酿。1985年至1987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人粮矛盾不断加剧。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27个研究所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黄淮海”地区,开展了一场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战役。数百名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在盐碱地、沙滩上建房为家,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新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为“渤海粮仓”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2016年,“渤海粮仓”项目在河北等4个省市的80多个县市展开了示范应用,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7.8万亩,示范区189万亩,技术辐射推广面积1719.9万亩,总增粮56.63亿斤。风吹小麦重重浪,雨润高梁穗穗珠。盐碱地变身高产田,“渤海粮仓”将在2020年创下中国农业科技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