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之路
我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上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快速城市化道路,加上严格的城乡户籍分割制度,这就使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在治理体制、市场体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差距。
成都市是西南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市辖20个区县,农村面积大,城乡矛盾较为突出。由于城乡规划缺乏统一合理性,产业布局也不清晰,城市虽然一时间快速扩张,但在后续发展中出现工业建设困难,农业经营用地紧张等问题。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不协调,如何突破困局,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是成都市政府面临的难题。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曾经是其貌不扬的普通农村。因为处于城市通风口不能进行工业建设,多年来一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加上土质不佳,当地农民大多只是零散简单地种植花卉和蔬菜,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起,成都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引导三圣乡五个村搞起了花卉旅游产业,建成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等五片乡村旅游区,帮助农民把自家住房改建为川西特色民居,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消费。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就地增收,成为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这五个村也被成都市民戏称为“五朵金花”。
小花朵的背后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动作。2003年,成都开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政府首先转变传统规划思想,将“城市规划”调整为“城乡规划”,创新性地对成都全域1.2万平方公里统一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政府推出“三个集中”政策,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直面产业分布零散、布局混乱的问题。2007年,成都获批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改革的深化阶段。瞄准突出矛盾,成都展开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户籍改革、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等各种配套方案,尝试解决经济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问题,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着力突破城乡分割的历史难题。
十余年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实践,使成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0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下降到约1.9: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成都模式”不仅具有借鉴推广价值,更深刻的是,它还体现出一种因地制宜、渐进推进、系统全面的改革思维。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立足于新世纪初期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之上,立足于我国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阶段特征之上,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保持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