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
在内蒙古苏尼特大草原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走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用歌声和舞蹈把党的关怀送到了草原深处,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了牧民身边。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玛奈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1957年初,为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艺宣传和服务工作,及时把党的关怀和声音送到农牧民群众中去,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成立。迄今为止,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成立初期的乌兰牧骑装备极其简陋,被称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他们的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的限制,随时随地可演,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具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内容,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征和时代特点。为了让农牧民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乌兰牧骑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手法将政策方针的准确内涵表达出来,既好听好看又寓教于乐,让农牧民愉悦身心、丰富思想。
乌兰牧骑的根在基层。在农牧区,队员大多出身农牧民家庭,他们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创作的节目题材也来源于农牧民的生活、劳作。深入基层演出时,他们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积累创作素材,一边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呼和德”。他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数万个文艺节目,其中《石油工人之歌》《草原儿女爱延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上百个艺术精品广为流传。乌兰牧骑还培养出了牧兰、拉苏荣、金花、德德玛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六十一年来,乌兰牧骑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草原的变迁,不仅为草原人民带来了欢乐,还繁荣了地方文化事业、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内蒙古草原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乌兰牧骑的发展。乌兰牧骑,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在内蒙古草原绽放出的绚烂花朵。
乌兰牧骑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向前发展,在时光的打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声继续飘扬。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希望在新时代,乌兰牧骑能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