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
考古发现,我国古代人民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开始挖掘土坑作为厕所。唐宋时期,人们开始用木制马桶解决个人如厕问题。晚清,收费的公共“毛房”开始出现。但是,这种茅厕大多十分简易而且数量不多,随地便溺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曾经推行“新生活运动”,试图整治城市市容,革除卫生陋习,但收效甚微。
这种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得到改观。然而,由于欠账太多、起步太晚,我国的公共厕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令人望而却步,五个字概括——脏乱差少偏。在部分农村地区则更加简陋,“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旁边还常常连着猪圈、羊圈等牲畜棚,这样就算作一个厕所了。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问题直接影响着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品质,关联着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含糊。
2015年,中国城乡大地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卫生系统的改造升级全面铺开。三年来,全国共新改建厕所6.8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上升。旅游景区有了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共卫生间,男女卫生间空间比例更加科学合理,缓解了女同胞排队等待的尴尬处境。农民家里安上了抽水马桶和淋浴设施,污水污物通过管网进入集体化粪池统一处理,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里的各类公共场所,除了优化卫生环境,还增设了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为老人、孩子、身体障碍人士和哺乳妈妈们提供便利。2017年年底,政府又出台了“厕所革命”新的三年计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要新建、改扩建公共卫生间6.4万座。“厕所革命”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小厕所,大民生,关注厕所绝对不是小题大做。看似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实则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厕所革命,革除陋习,革除脏乱,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继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卫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