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因村旁山中有18个天然溶洞,故名十八洞村。村内青山巍峨,涧水幽蓝,苗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风景非常秀美。然而,偏僻的地理位置却扼住了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咽喉。十八洞村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不到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一。全村225户中,就有136户是贫困户。湘西州政府多年的扶贫工作也未能改变十八洞村的落后面貌。
扶贫30年,湘西为什么还是这么穷?
山高路险、灾害高发、可用耕地少等客观条件,直接导致了十八洞村的多年贫困。除此之外,基础设施落后,不通公路;村里劳动力缺乏,青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信息闭塞、思想保守、“等靠要”观念重……这些内在因素也阻滞着十八洞村的发展。
尽管政府扶贫工作开展多年,但由于对帮扶对象识别不准、针对性不强,对致贫原因研究不够深入,扶贫资金安排分散,帮扶方式一概而论等等各种原因,十八洞村的村民迟迟不能真正脱贫。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湘西视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为湘西的干部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扶贫思路。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要求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花垣县精准扶贫工作队迅速组建,一改以往的“粗放式”扶贫,第一件事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扶贫干部们摸索出独特的“七步法”和“九不评”,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542人,村民人人服气。在此基础上,十八洞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大环境和家家户户小环境——修水泥路、绿化庭院、清理垃圾;改造危房、通电通网、改厨改厕,还修起了步道、邮局、取款机等设施。
贫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他们也难以利用其走出贫困。因此,进行精准扶贫的关键,就在于找准贫困产生的根源,打破恶性循环。扶贫工作队在村里搞起了村民素质星级化评比,提升村民主体意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激发村民的脱贫动力,努力摆脱头脑中的贫困。
为了解决十八洞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缺地、缺钱两大现实问题,扶贫工作队提议采取飞地模式流转土地,以村企合作、扶贫款入股的方式,并结合十八洞村的山地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借地”办起了猕猴桃种植产业。扶贫工作队还逐家逐户调研,一户一策地引导村民办起了乡村农家旅游、湘西黄牛养殖、花卉水果种植、苗绣织锦工艺品等各种产业,再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和电商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经营起了自家特色产业。
2017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全国各地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并作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而广为人知。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准扶贫,就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就是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让每一个人真正走出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