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治理中的大国担当
几百年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工业文明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打破了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碳循环平衡,额外的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区域灾害加重,最终威胁到人类生存。为了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一直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然而,从《京都议定书》之死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无疾而终,发达国家不愿承担他们理应承担的主要责任,世界气候大会难以达成全球性共识。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将把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控制在2030年前后,并力求尽早提前实现。而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相比增加45亿立方米。在国际合作方面上,中国将在发展中国家建设10个低碳示范区,开展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合作项目,提供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培训名额。
中方主动承诺依时减排在世界引发连环反应,在客观上为巴黎召开的气候大会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奠定了基础。大会最终达成《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中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制定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8%这一约束性指标。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比2005年下降了46%,提前超过对外所承诺的2020年的上限目标。2017年年底,我国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在这个体系内,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可以从其他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排放配额或许可证,以此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这样既能控制碳排放总量,又能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节能减排。
中国不但人均累积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少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而且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作用十分突出,一直是世界气候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2017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严重削弱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努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中国随即声明,将一以贯之地认真履行这一协定,更与欧盟携手承诺致力于协定的全面落实,以铿锵有力的言行,向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