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当代新韵
大运河,开掘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它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曾经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发挥过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大运河展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蕴藏在实物背后的技艺、艺术、语言,独特的生活形态、思维方式,都早已渗入运河居民的生活脉络,凝结成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由于海运的发展,黄河的改道,以及后来公路、铁路运输的繁荣,大运河逐渐落寞而沉寂,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着我国转变成为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大运河项目终于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对这个“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国运兴,文化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重要作用,借势借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供了难得的时代契机。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提出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古老的运河即将迎来新生。断航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重新通航后,两岸百姓得以乘轻舟、坐快艇观赏运河风光。天津重点建设“运河旅游”,杨柳青、中北镇、三岔河口这些历史上的“运河地标”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嘉兴,京杭运河两岸迷离的田野景色别有风味。在杭州,饱经风雨的京杭大运河重放昔日光彩。
大运河文化不仅有物质的载体,更有无形的记忆。重现传统的运河元宵灯会、运河庙会等节庆,融入现代元素的运河美食节、“新年走大运河”等文化休闲活动,都已是寻常市民生活、各地游客行程的组成部分。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大运河戏曲节,摆开了整整1个月的戏曲文化盛宴。一条大运河,两岸戏曲声,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淮安淮剧、无锡锡剧,大运河沿线各地的代表性剧种同台亮相。这里有传统戏曲剧目的常演常新,有群众文化基础的深厚扎实,“水路即戏路”的表述从历史的纸面上“活”了起来,在火热的现实生活里“传”了开去。